放声于山野之间的原生态民歌——内蒙古爬山调浅析 |
1/24/2014 12:10:14 PM 添加人:admin 点击数:5958次
|
爬山调系内蒙古西部区汉族民歌中最具特色的一个山歌类歌种,它主要产生并流传于以内蒙古武川县为中心的大青山一带和土默川、河套等平原地区。其名称恰如其分地概括了爬山调的艺术特点,即是在天宽地阔的大自然中放声的歌曲,是劳动人民自由酣畅、淋漓尽致地抒发情怀的心声。 一、语言特色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文学的创作是用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借以反映客观的社会生活和表达主观的思想感情的;离开了语言这个工具,文学形象无从谈起,文学也就不存在了。爬山调是以唱的形式出现的民间歌谣,其唱词隶属民间文学范畴,它所运用的语言是流行于内蒙古西部区的汉语方言。这种汉语方言大都口语化,朴素、简洁、形象,通俗易懂,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和塞外风情。其修辞艺术,“不仅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民歌艺术传统的表现手法(赋比兴),而且更有所发展,更为多样化”[1]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一)比兴手法的运用 比兴是中国古代民歌和诗歌创作中两种传统的表现手法。比即是比喻,打比方,也就是通过“以彼物比此物”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意。兴是起兴或开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语)。爬山调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比兴手法在其所有唱词中得到了富于创造性运用。不论是山水花草,沙土树木,日月星辰,风云雨露,还是鸟禽虫鱼,马牛鸡羊、柴米油盐、五谷杂粮等,都作为了比的对象、起兴之句。如以山水花草作比和起兴的有:“大青山高来乌拉山低,面对面坐下还想你”、“数九天凉水冻成冰,一点一滴记在心”、“胡麻开花一片片蓝,一看见妹妹就心喜欢”、“山沟沟山洼洼十样样草,十样样看见妹妹九样样好”;以沙土树木作比和起兴的有:“大黄风刮起满天沙,穷光景逼得人离家”、“一把黄土扬了个高、我给妹妹唱上个‘爬山调’”、“松柏树长在高山顶,毛主席好比黑夜的灯”、“三行行榆树两行行柳,我和妹妹不分手”;以日月星辰作比和起兴的有:“吹散乌云见太阳,天底下就数共产党”、“麻花花云彩没月亮,咱二人怎好也配不成双”、“满天星星一颗颗明,全村村挑下你一个人”;以风云雨露作比和起兴的有:“云里的日头洞里的风,蝎子的尾巴财主的心”、“黑洞洞的天呀雾沉沉的云,问一问老天爷几时晴”、“三伏天喜雨初秋的风,共产党带来了好光景”;以鸟禽虫鱼作比和起兴的有:“山红雀儿雀儿绕沟沟飞,牵红线拴住哥哥的两条腿”、“野鹊鹊飞在井台台,挣钱多少人回来”、“清水鸭鸭浑水鱼,想和哥哥交呀张不开嘴”、“人熟地熟林子熟,捉蛐蛐儿就像捉花鹿”;以马牛鸡羊作比和起兴的有:“马驹驹撒欢离不开娘,共产党的恩情比天长”、“牛蹄卜卜两坨坨水,咱二人谁也离不开谁”、“我是老鹰你是鸡,绕来绕去就绕住个你”、“山羊绵羊踩下一道洼,打住哥哥的头羊说上一句话”;还有以柴米油盐、五谷杂粮作比和起兴的有:“柠条沙蒿都是柴,咱二人相好离不开”、“大黄糜子推成米,房前房后相准你”、“泪蛋蛋本是心上的油,我不难活它不流”、“一个骆驼二升盐,拉骆驼的哥哥谁可怜”、“前沟里的糜子后沟里的谷,由不住个思想由不住个哭”、“豆子里就数豌豆圆,人里头就数我可怜”等等,语言生动,比兴贴切,其艺术构思常常出乎意料之外,又尽在情理之中,很好地表达了歌者的思想感情。 (二)夸张 夸张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并借助丰富的想象,抓住描写对象的某些特点加以夸大和强调,以突出所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任何艺术都离不开夸张和想象。在爬山调歌词中,夸张手法不乏其例,或对人物内心世界进行描写,或对其外貌形象间接勾画,可谓新颖别致,大胆奇特。如反映人物内心相思方面的夸张描写有:“心里头难活单想你,泪蛋蛋汇成长流水”、“想你想你真想你,泪蛋蛋就像那连阴雨”、“想你想你实想你,泪蛋蛋滴地和起泥”、“想你想得呛不住,泪蛋蛋刮倒一苗小柳树”等。想亲人的眼泪,竟能汇成“长流水”、“连阴雨”,竟能“和起泥”、“刮倒树”,真是夸张到了极点。虽然如此,但还是觉得并不过分,能让人接受,既刻画出了人物内心世界相思的程度,又还合情合理,符合生活真实,表达出相思者对所爱之人的感情笃深,爱情专一,给人印象深刻。再如,对人物外貌形象间接勾画的有:“圪顶瓮子二号盆,鬼眉溜眼装好人”、“人家寻男人少年轻,我寻得男人老头翁”、“枣骝儿马外倒鬃,毛女女配了个老点心”、“荞麦开花白又白,嫩豆芽配了一苗老白菜”、“大豆地里带芝麻,鲜花花配了个鬼龇牙”、“人见害怕鬼见愁,阎王见了不抬头”、“大树根底歇阴凉,水仙花插在了牛粪上”等等。以上例子,描写一个农村少妇先是用“鬼眉溜眼装好人”痛斥媒人,接着诉说自己的男人又老又丑。这些既夸张、又真实地并充满着生活气息和艺术想象力的绝妙描写,具有十分强烈的艺术效果。特别是“鬼龇牙”的形象,别说是“人见害怕鬼见愁”了,就连“阎王”见了都不愿意抬头,可谓丑陋至极,深刻地揭露出在封建婚姻制度的残害下,生活在下层的青年女子,她们所遭受的委屈、辛酸、苦楚和仇恨。 (三)三字格叠字 在爬山调中,大量的三字格叠字的广泛运用,也是其歌词的重要特色之一。这些叠字大都是内蒙古西部区汉民族人民群众的习惯口语,对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所经常见到和听到的景象、事物、拟声等客观表象特征,尽可能地绘声绘色,描述准确,既体现出了内蒙古西部区汉语方言的音韵特点,给人以亲昵、真切的感受,又带有浓厚的乡土风情,使人读来琅琅上口,节奏分明,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情色彩。如名词性的叠字有:“东村村跑来西村村串,找不下老婆心麻烦”、“野鹊鹊飞在花椒树,你把哥哥牵挂住”、“骡驹驹叫唤马驹驹哼,见不上哥哥听声音”;形容词性的叠字有:“红丹丹嘴唇白蛋蛋脸,黑盯盯头发花参参眼”、“歪嘴嘴葫芦秋嘴嘴瓜,千层层毛眼眼左右右花”、“毛腿腿公鸡红腿腿鹅,走了哥哥想死我”;动词性的叠字有:“想哥哥想得迷了窍,抱柴禾拿回个轧草刀”、“一阵阵儿出了一身汗,小跑跑还觉见有点儿慢”、“羊肚肚手巾三道道蓝,见面面容易拉话话难”;象声词性的叠字有:“跑马马云彩哗啦啦一声雷,活面上分离咋能离”、“飕喽喽刮了一股西北风,谁知道妹妹没男人”、“汗珠珠扑啦啦满身滚,一挂挂车车一溜溜风”;量词性的叠字有:“一对对喜鹊树梢梢上叫,白胳膊膊手上珊瑚珠珠绕”、“一岁岁马驹驹一岁岁牛,一眼眼瞭到半道沟”、“三眼眼玻璃两眼眼半,左面眊你正面站”;以及儿化音的叠字有:“红山雀儿雀儿绕沟沟飞,牵红线拴住哥哥的两条腿”、“刚刚儿睡下又惊醒,要是哥哥真魂灵儿托上个梦”等等,或亲昵状物,或白描拟声,皆栩栩如生,形象逼真。此外,大量的方言土语以及“风搅雪”[2]语言的运用,使之地方特色更加鲜明。如:“想亲亲想得梦了个梦,半夜坐起来发楞怔”、“婆婆袅牙女婿小,小姑子圪搅得活不了”、“山药皮皮盖脑包,谁给俺们管媒天火烧”、“鸡眼儿叫来小狗狗咬,神官庙的哈勒僧喇嘛又来了”、“黄米炸成糕库仑[3]白面捏成乃花圈圈”等比比皆是。 二、曲调特点 爬山调的曲调和唱词一样,基本属于上下句结构,系两乐句的单乐段。上句通常意境开阔,情绪激扬,旋律大多处于高音区,具有开放性;下句尾音多由高而低,结束时稍缓,具有收拢性。两乐句之间,多数表现为前扬后抑。在旋法上,下句往往是上句的重复或变化重复,上句的半终止和下句的终止音,一般是五度、四度关系,也有结束在同度或八度音上的。其调式,基本属于五声音阶调式性质,大多由徵、商两种调式构成,约占爬山调总数的79%;羽、宫调式的爬山调还不足21%;角调式的爬山调只有一首。除单一调性的单一调式结构外,也有不同类型的调式转换,如同主音调式转换和调式交替等也较频繁。除了五声音阶旋律外,六声音阶的爬山调,甚至七声音阶的也能见到,但数量较少,一般情形下,六声音阶的爬山调,主要采用的是附加变宫的音阶形式(变宫以下行方式出现),而七声音阶的爬山调则是在基本五声的基础上,附加变宫和清角。多数的爬山调为2/4、4/4节拍,上下乐句各四小节,结构较为严谨,即使是因虚词衬字的加入,引起乐句内部的变化,使之小节增加或句子拉长,但上下两乐句仍然很对应,保持着一定的平衡。当然,3/4节拍的和变换节拍的(主要是2/4和3/4节拍的变换)爬山调也不乏其例。如: 例1.
例2.
爬山调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音调高亢明亮、节奏较自由舒缓、旋律多大跳音程出现,气息也较悠长,多在室外演唱,系空间感很强的山野之歌;另一种则是音调较细腻委婉,节奏规整,旋律较平稳抒情,通常表现为中速稍慢,多由妇女在家中哼唱。前者如: 例3.
例4. 例5.
爬山调的曲调结构虽然只有上下两句,但上下两乐句的落音也不尽相同,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上下两乐句主音分别落于同一高度的主音上,如《人家吃水咱掏井》、《再不受地主的窝囊气》等,这种情况的曲调在爬山调中有一规律,即上下句旋律一样,是一种完全重复现象(谱例略);二是上句可能落于这一曲调结束音的高八度、上四度或上五度音上,下句则以调式主音作结,形成第一乐句结音高,而第二乐句结音低。如例1、例4、例5均属此类。前两种情况较为普遍,属于一种收拢性结构。第三种情况,正好与第二种情况相反,即第一乐句结音低,而第二乐句结音高。如: 例6.
例7.
例8.
这些虚词衬字的运用,打破了一般乐句的结构样式,尤其是将它们巧妙地用在了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长音前加以铺垫,使曲调更显得活泼、富有个性,达到了词与曲的完美结合。 例9.
[1] 见《爬山歌论稿》第2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