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声于山野之间的原生态民歌——内蒙古爬山调浅析

 

 


苗幼卿

 

    爬山调系内蒙古西部区汉族民歌中最具特色的一个山歌类歌种,它主要产生并流传于以内蒙古武川县为中心的大青山一带和土默川、河套等平原地区。其名称恰如其分地概括了爬山调的艺术特点,即是在天宽地阔的大自然中放声的歌曲,是劳动人民自由酣畅、淋漓尽致地抒发情怀的心声。

一、语言特色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文学的创作是用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借以反映客观的社会生活和表达主观的思想感情的;离开了语言这个工具,文学形象无从谈起,文学也就不存在了。爬山调是以唱的形式出现的民间歌谣,其唱词隶属民间文学范畴,它所运用的语言是流行于内蒙古西部区的汉语方言。这种汉语方言大都口语化,朴素、简洁、形象,通俗易懂,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和塞外风情。其修辞艺术,“不仅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民歌艺术传统的表现手法(赋比兴),而且更有所发展,更为多样化”[1]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一)比兴手法的运用

    比兴是中国古代民歌和诗歌创作中两种传统的表现手法。比即是比喻,打比方,也就是通过“以彼物比此物”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意。兴是起兴或开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语)。爬山调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比兴手法在其所有唱词中得到了富于创造性运用。不论是山水花草,沙土树木,日月星辰,风云雨露,还是鸟禽虫鱼,马牛鸡羊、柴米油盐、五谷杂粮等,都作为了比的对象、起兴之句。如以山水花草作比和起兴的有:“大青山高来乌拉山低,面对面坐下还想你”、“数九天凉水冻成冰,一点一滴记在心”、“胡麻开花一片片蓝,一看见妹妹就心喜欢”、“山沟沟山洼洼十样样草,十样样看见妹妹九样样好”;以沙土树木作比和起兴的有:“大黄风刮起满天沙,穷光景逼得人离家”、“一把黄土扬了个高、我给妹妹唱上个‘爬山调’”、“松柏树长在高山顶,毛主席好比黑夜的灯”、“三行行榆树两行行柳,我和妹妹不分手”;以日月星辰作比和起兴的有:“吹散乌云见太阳,天底下就数共产党”、“麻花花云彩没月亮,咱二人怎好也配不成双”、“满天星星一颗颗明,全村村挑下你一个人”;以风云雨露作比和起兴的有:“云里的日头洞里的风,蝎子的尾巴财主的心”、“黑洞洞的天呀雾沉沉的云,问一问老天爷几时晴”、“三伏天喜雨初秋的风,共产党带来了好光景”;以鸟禽虫鱼作比和起兴的有:“山红雀儿雀儿绕沟沟飞,牵红线拴住哥哥的两条腿”、“野鹊鹊飞在井台台,挣钱多少人回来”、“清水鸭鸭浑水鱼,想和哥哥交呀张不开嘴”、“人熟地熟林子熟,捉蛐蛐儿就像捉花鹿”;以马牛鸡羊作比和起兴的有:“马驹驹撒欢离不开娘,共产党的恩情比天长”、“牛蹄卜卜两坨坨水,咱二人谁也离不开谁”、“我是老鹰你是鸡,绕来绕去就绕住个你”、“山羊绵羊踩下一道洼,打住哥哥的头羊说上一句话”;还有以柴米油盐、五谷杂粮作比和起兴的有:“柠条沙蒿都是柴,咱二人相好离不开”、“大黄糜子推成米,房前房后相准你”、“泪蛋蛋本是心上的油,我不难活它不流”、“一个骆驼二升盐,拉骆驼的哥哥谁可怜”、“前沟里的糜子后沟里的谷,由不住个思想由不住个哭”、“豆子里就数豌豆圆,人里头就数我可怜”等等,语言生动,比兴贴切,其艺术构思常常出乎意料之外,又尽在情理之中,很好地表达了歌者的思想感情。

(二)夸张

    夸张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并借助丰富的想象,抓住描写对象的某些特点加以夸大和强调,以突出所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任何艺术都离不开夸张和想象。在爬山调歌词中,夸张手法不乏其例,或对人物内心世界进行描写,或对其外貌形象间接勾画,可谓新颖别致,大胆奇特。如反映人物内心相思方面的夸张描写有:“心里头难活单想你,泪蛋蛋汇成长流水”、“想你想你真想你,泪蛋蛋就像那连阴雨”、“想你想你实想你,泪蛋蛋滴地和起泥”、“想你想得呛不住,泪蛋蛋刮倒一苗小柳树”等。想亲人的眼泪,竟能汇成“长流水”、“连阴雨”,竟能“和起泥”、“刮倒树”,真是夸张到了极点。虽然如此,但还是觉得并不过分,能让人接受,既刻画出了人物内心世界相思的程度,又还合情合理,符合生活真实,表达出相思者对所爱之人的感情笃深,爱情专一,给人印象深刻。再如,对人物外貌形象间接勾画的有:“圪顶瓮子二号盆,鬼眉溜眼装好人”、“人家寻男人少年轻,我寻得男人老头翁”、“枣骝儿马外倒鬃,毛女女配了个老点心”、“荞麦开花白又白,嫩豆芽配了一苗老白菜”、“大豆地里带芝麻,鲜花花配了个鬼龇牙”、“人见害怕鬼见愁,阎王见了不抬头”、“大树根底歇阴凉,水仙花插在了牛粪上”等等。以上例子,描写一个农村少妇先是用“鬼眉溜眼装好人”痛斥媒人,接着诉说自己的男人又老又丑。这些既夸张、又真实地并充满着生活气息和艺术想象力的绝妙描写,具有十分强烈的艺术效果。特别是“鬼龇牙”的形象,别说是“人见害怕鬼见愁”了,就连“阎王”见了都不愿意抬头,可谓丑陋至极,深刻地揭露出在封建婚姻制度的残害下,生活在下层的青年女子,她们所遭受的委屈、辛酸、苦楚和仇恨。

(三)三字格叠字

    在爬山调中,大量的三字格叠字的广泛运用,也是其歌词的重要特色之一。这些叠字大都是内蒙古西部区汉民族人民群众的习惯口语,对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所经常见到和听到的景象、事物、拟声等客观表象特征,尽可能地绘声绘色,描述准确,既体现出了内蒙古西部区汉语方言的音韵特点,给人以亲昵、真切的感受,又带有浓厚的乡土风情,使人读来琅琅上口,节奏分明,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情色彩。如名词性的叠字有:“东村村跑来西村村串,找不下老婆心麻烦”、“野鹊鹊飞在花椒树,你把哥哥牵挂住”、“骡驹驹叫唤马驹驹哼,见不上哥哥听声音”;形容词性的叠字有:“红丹丹嘴唇白蛋蛋脸,黑盯盯头发花参参眼”、“歪嘴嘴葫芦秋嘴嘴瓜,千层层毛眼眼左右右花”、“毛腿腿公鸡红腿腿鹅,走了哥哥想死我”;动词性的叠字有:“想哥哥想得迷了窍,抱柴禾拿回个轧草刀”、“一阵阵儿出了一身汗,小跑跑还觉见有点儿慢”、“羊肚肚手巾三道道蓝,见面面容易拉话话难”;象声词性的叠字有:“跑马马云彩哗啦啦一声雷,活面上分离咋能离”、“飕喽喽刮了一股西北风,谁知道妹妹没男人”、“汗珠珠扑啦啦满身滚,一挂挂车车一溜溜风”;量词性的叠字有:“一对对喜鹊树梢梢上叫,白胳膊膊手上珊瑚珠珠绕”、“一岁岁马驹驹一岁岁牛,一眼眼瞭到半道沟”、“三眼眼玻璃两眼眼半,左面眊你正面站”;以及儿化音的叠字有:“红山雀儿雀儿绕沟沟飞,牵红线拴住哥哥的两条腿”、“刚刚儿睡下又惊醒,要是哥哥真魂灵儿托上个梦”等等,或亲昵状物,或白描拟声,皆栩栩如生,形象逼真。此外,大量的方言土语以及“风搅雪”[2]语言的运用,使之地方特色更加鲜明。如:“想亲亲想得梦了个梦,半夜坐起来发楞怔”、“婆婆袅牙女婿小,小姑子圪搅得活不了”、“山药皮皮盖脑包,谁给俺们管媒天火烧”、“鸡眼儿叫来小狗狗咬,神官庙的哈勒僧喇嘛又来了”、“黄米炸成糕库仑[3]白面捏成乃花圈圈”等比比皆是。

二、曲调特点

    爬山调的曲调和唱词一样,基本属于上下句结构,系两乐句的单乐段。上句通常意境开阔,情绪激扬,旋律大多处于高音区,具有开放性;下句尾音多由高而低,结束时稍缓,具有收拢性。两乐句之间,多数表现为前扬后抑。在旋法上,下句往往是上句的重复或变化重复,上句的半终止和下句的终止音,一般是五度、四度关系,也有结束在同度或八度音上的。其调式,基本属于五声音阶调式性质,大多由徵、商两种调式构成,约占爬山调总数的79%;羽、宫调式的爬山调还不足21%;角调式的爬山调只有一首。除单一调性的单一调式结构外,也有不同类型的调式转换,如同主音调式转换和调式交替等也较频繁。除了五声音阶旋律外,六声音阶的爬山调,甚至七声音阶的也能见到,但数量较少,一般情形下,六声音阶的爬山调,主要采用的是附加变宫的音阶形式(变宫以下行方式出现),而七声音阶的爬山调则是在基本五声的基础上,附加变宫和清角。多数的爬山调为2/4、4/4节拍,上下乐句各四小节,结构较为严谨,即使是因虚词衬字的加入,引起乐句内部的变化,使之小节增加或句子拉长,但上下两乐句仍然很对应,保持着一定的平衡。当然,3/4节拍的和变换节拍的(主要是2/4和3/4节拍的变换)爬山调也不乏其例。如:

例1.
毛忽噜噜花眼眼该叫哥哥咋                                        
(王宏宾演唱、苗幼卿记谱)

 

 

 

 

例2.
解放军镇守后套    
(张二寅虎演唱、郭绍琦记谱)

 

 

 

 

 

爬山调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音调高亢明亮、节奏较自由舒缓、旋律多大跳音程出现,气息也较悠长,多在室外演唱,系空间感很强的山野之歌;另一种则是音调较细腻委婉,节奏规整,旋律较平稳抒情,通常表现为中速稍慢,多由妇女在家中哼唱。前者如:        

例3.
大黑牛
(温吉祥演唱、苗幼卿记谱)

 

 

 

 


后者如:

例4.            
全村村挑准你一个人
(王世一记谱)
            

                                        
    爬山调乐曲,除了方整、对称的乐句结构外,也有个别曲调,由于唱词需求和内容增加,有时运用衬词、垛句等手法,形成对乐句的扩展,通常表现为对后乐句的扩展。如运用衬词扩展的曲调有《盘龙卧虎根据地》、《亲亲不想吃个干硬粥》等;运用垛句扩展的曲调有《割莜麦》、《你给大二妹子捎上两句话》等。曲调较长的爬山调有《割莜麦》、《盘龙卧虎根据地》等(见例7),长达16小节;而最短的爬山调只有5小节,如:

例5.
想你想你真想你
(张善记谱)

 

 

 

 

    爬山调的曲调结构虽然只有上下两句,但上下两乐句的落音也不尽相同,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上下两乐句主音分别落于同一高度的主音上,如《人家吃水咱掏井》、《再不受地主的窝囊气》等,这种情况的曲调在爬山调中有一规律,即上下句旋律一样,是一种完全重复现象(谱例略);二是上句可能落于这一曲调结束音的高八度、上四度或上五度音上,下句则以调式主音作结,形成第一乐句结音高,而第二乐句结音低。如例1、例4、例5均属此类。前两种情况较为普遍,属于一种收拢性结构。第三种情况,正好与第二种情况相反,即第一乐句结音低,而第二乐句结音高。如:

例6.           
你再不要往我们杭[4]跑
 (萧良记谱)               

 


 


 


 此种情况的爬山调数量也不少,如《你走不和妹妹说》、《十月里狐子冰滩上跑》等皆是。其旋法特点,上句一般多落于该曲调属音或下属音,而下句往往结束在高于第一乐句结音的上方四度音上,形成一种开放型结构,给人以开阔、明亮、呐喊、言犹未尽之感,增加了曲调的特殊色彩(见例6)。此外,节奏形态的不同,对于曲调的个性亦关系甚大。如:

例7.            
盘龙卧虎根据地
(雷芳、杨少臣记谱)

 

 

 


                                                 

 

 

 


这首曲调由于在旋律的黄金分割点上运用了一拍休止,使得曲调节奏抑扬顿挫,张弛有度,再加之表示亲昵的方言虚词衬托,生动地刻化了革命老区人民对于当年八路军所创建的革命根据地的歌颂和赞美,给人流下深刻印象。还有,为了能充分表达歌者的内心感受,有时还常常在曲调中加一些虚词衬字,以扩大曲调的容量。如:

例8.  
为朋友为下个大闺女
(王宏宾演唱、苗幼卿记谱)

 

 

 

 

 

 

                                            

    这些虚词衬字的运用,打破了一般乐句的结构样式,尤其是将它们巧妙地用在了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长音前加以铺垫,使曲调更显得活泼、富有个性,达到了词与曲的完美结合。
爬山调按照曲调风格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山区类和平原类两大色彩区。“山区类爬山调主要流行在以武川为中心的大青山地区。这类爬山调节奏自由,音域宽广,大跳较多,拖腔悠长,听起来刚健挺拔、高亢奔放,体现出了高原的雄伟风貌和山区人民豪迈的气质以及宽广的胸怀。如《大黑牛》、《割莜麦》等。而土默川、河套等地区的爬山调由于地势较平坦,节奏较规整,音域也较窄,曲调听起来较细腻舒展、深情委婉,体现了平原地带的清秀风光和劳动人民美好的内心世界”。[6]如:

例9.         
你把妹妹尔在个后大套
(郜锦鲜演唱、苗幼卿记谱)

 

 

 

 


                                           

 


 
    爬山调这棵植根于内蒙古西部区沃野的山丹花,系内蒙古西部劳动人民心声的自然流露,是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20世纪50年代末,内蒙古自治区组织了百万民歌活动成果赴京展览演出,当时,由我区著名爬山调歌手张二寅虎演唱的十几首爬山调如《大黑牛》、《井儿沟是咱常走的路》等,在中南海怀仁堂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时,曾得到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赞扬。周总理说:“二寅虎同志唱的爬山调,两句就能唱一个意思,很宝贵。”并再三嘱咐带队领导,回去后组织人,一定要对爬山调进行挖掘整理。周总理的话,既是对张二寅虎演唱水平的赞誉,也是对爬山调这一歌种的肯定。然而,不无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历史的车轮已经前进了半个世纪,而爬山调艺术仍还未能有较快的发展,甚至还不如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关于这一点,我们从近些年来呼和浩特市举办的两届爬山调艺术大赛中即可看出,无论是参赛曲目,还是演唱水平都较一般,尤其是像张二寅虎这样的歌手,至今还未发现有超越他之人。笔者暗自焦急、忧虑,衷心期盼在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能早日把爬山调这一歌种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加大对其宣传力度,做到传承保护。


            (本文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研究所音乐研究室主任,国家一级艺术评论)


注  释 :

[1] 见《爬山歌论稿》第2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
[2] 风搅雪:即用蒙汉两种语言夹杂使用。
[3]库仑:系蒙语,此处指用黄米面发酵后做的一种食物。
[4]杭:方言记音,即家。
[5]猫儿子啊:方言记音,长者对晚辈的昵称。
[6]见《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内蒙古卷》下册,第1206页。
参考文献:
  
[1]韩燕如、郭超:爬山歌论稿 [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
[2]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内蒙古卷 [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