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


天  马


一、三支抗日力量挥师北上大青山

    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关于创建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决策和具体部署,民国27年(1938年)6月下旬,一二○师抽调三五八旅七一五团和师直骑兵营一个连,组成八路军大青山支队。由三五八旅政治委员李井泉任支队长兼政委,所以大青山支队也称李支队。姚喆任支队参谋长,彭德大任支队政治部主任。七一五团的干部战士绝大多数参加过长征,战斗经验丰富,实战能力强,是一支政治军事素质较高、装备强的部队。
    大青山支队组成以后,在山西五寨举行誓师大会。誓师后,大青山支队从五寨出发进至平鲁、左云、右玉、怀仁、大同及长城沿线开展游击战,准备挺进大青山。同时,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简称战动总会)也在岢岚县城组建战动总会晋察绥边区工作委员会(简称总动委会)。决定随八路军大青山支队挺进绥远敌后,参加创建大青山游击根据地,组织各级动委会,发动群众支援和参加抗日游击战争。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是周恩来与阎锡山谈判时成立的统一战线组织。总动委会组建六七十人的一个干部队,作为建立绥远各级动委会的骨干。为加强对总动委会工作的领导,中共晋西北临时区委组建中共大青山特委,由武新宇、李维中、武达平、张晋勋组成,武新宇任书记。
    太原成成中学师生组建的抗日游击第四支队(简称四支队)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准备北上大青山抗日。这是一支主要由太原成成中学爱国师生组成的知识分子抗日武装。太原成成中学是共产党影响下的一所进步学校。抗战初期,成成中学组织抗日义勇队,校长刘镛如任队长兼政委。不久,改为成成中学师生抗日游击队。12月,在党的领导下改编为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刘镛如任支队长。
    民国27年2月,四支队参加八路军收复晋西北七县城的战斗。经整训,同年7月中旬,即编为总动委会游击第四支队,决定与大青山支队一起开赴大青山地区。7月底、8月初,八路军大青山支队、总动委会及第四支队约2 300余人开始进军大青山的征途。
    从晋西北到大青山400多公里,路途不算遥远。但是当时交通要道完全被敌人封锁,长城以北更是敌占区,据点林立,布防森严。部队完全靠步行北上,队伍中大部分是南方人,语言不通带来很大不便。在日伪军骑兵和机械化交通工具的堵截围攻下,部队经过两次北上才进入大青山。
民国27年7月15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发出进军大青山的命令。大青山支队越过长城时遭遇5 000余日伪军分7路围堵,为保存实力,分路突围转移。经两昼夜急行军,转移到偏关东北的贾堡一带。第一次北上受阻。同年8月下旬,部队从贾堡开始第二次北上,仍向右玉前进,夜渡浑河,经杀虎口越过长城,安全跨入凉城厂汗营一带。部队从岱海滩以南经厢黄地,顺利到达蛮汗山主峰脚下的太平寨。这是挺进大青山的第一个胜利。
    姚喆率一营留在蛮汗山,宣传组织群众,牵制敌人,掩护主力跨越平绥铁路。李井泉等率主力继续北上,很快集结于平绥路南旗下营与三道营之间的山区。8月31日夜,主力部队的全部人马胜利通过平绥铁路,于9月1日到达预定地点大滩和甘沟子。10月初,一营越过平绥路,抵达速勒图一带与主力会合。至此,八路军大青山支队及总动委会、四支队圆满地完成挺进大青山的任务。不久,八路军在面铺窑子与杨植霖等领导的蒙汉抗日游击队胜利会师。历时数月,跋山涉水千余里,抗日的红旗终于插上大青山。


二、创建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

    大青山地区当时被日伪蹂躏,兵匪横行,一片混乱。国民党三十五军反攻绥远失败撤出绥远,八路军武装起来的抗日力量却冲破重围,像一把尖刀直插日本侵略者统治的伪蒙疆政权的心脏。塞外深秋,寒风瑟瑟,八路军指战员们身着单衣,在大青山地区面对数十倍的日伪军创建游击根据地,困难是难以想象的。但是,八路军就是在这样困难的环境中展开游击战争,逐步开辟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大青山支队通过夜袭陶林县城、突袭重镇乌兰花、伏击蜈蚣坝日军等几次胜仗,开辟绥中游击区。这里的绥中指归(绥)武(川)公路以东,平绥铁路以北,集宁至土木尔台一线以西地区。之后,开始开辟绥西游击区。绥西即归武公路以西,包括武川、归绥西部,萨拉齐、固阳县全部。面对强敌,大青山支队顽强战斗,三战三捷,绥西游击区局面很快打开。
绥南指平绥铁路以南,以蛮汗山为中心,包括凉城、清水河、和林格尔县及归绥、托克托、丰镇县的一部分。民国27年10月13日,贺龙等曾电示李支队:“依据大青山亦须积极向铁道以南开展群众运动与游击战,与警六团衔接发展,不致陷于孤立。”同年10月中旬,部队分兵重返蛮汗山开辟绥南游击区,保护大青山与晋西北的交通线。当时蛮汗山区敌人据点不多,主要是大小股匪对群众危害最大。于是,部队坚决打击了几股土匪,赢得群众极大的拥护。还利用缴获的战马和枪支,开始组建大青山骑兵支队。到12月,在东起灰腾梁,西到包头、固阳,南到黄河、长城,北到四子王旗的广阔地区形成绥中、绥西、绥南三块游击区,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初步建立。

三、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民国27年12月间,日伪军近7 000人兵分三路,发动冬季大“扫荡”,妄图摧毁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绥南骑兵立即分散兵力转移到晋西北右玉西山。在绥中,三路日伪军向大滩、西河子一带分进合击。八路军侦知敌人动向,果断地撤向孔脑包、土城子一带。几路敌军不仅没有合围住八路军,而且还互相误会对打起来。在绥西,日伪军2 000余人疯狂“扫荡”,绥西指挥机关撤向万家沟,3营骑兵连奔袭包头城,日军急忙撤回一部守城。此后,3营主力经过韩沁坝、马场梁、九道拐、明安滩等数次战斗,粉碎敌人对绥西的“扫荡”。日伪军对大青山游击根据地的第一次大“扫荡”以失败告终。同年12月,中共中央军委命令大青山支队第七一五团主力开赴冀中。七一五团留下一营三连,二营五连、六连各一个排,三营营部及九、十连和机枪连一个排,加上四支队、动委会工作人员,总计不到1 000人,坚持大青山抗日游击战争。
    匪患一直是绥远地区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给人民造成极其深重的灾难。从民国27年至28年初,大青山支队挺进绥远后,转战大青山地区,打击日伪的同时,在群众要求下进行剿匪斗争。部队先后剿灭巨匪康德胜、夏军川,以及绥西的惯匪红蚂蚁、三拐子等十几股土匪。在绥南经过三次战斗剿灭绰号干豌豆的最大股匪肖顺义。匪患肃清,大青山支队得到各族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为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根据中共中央在《关于绥蒙工作的决定》中的指示,八路军大青山支队开始组建骑兵。民国28年夏,八路军一二○师大青山骑兵支队正式组建。骑兵支队有1 500余人,战马1 471匹。李井泉任支队长,姚喆任副支队长兼参谋长,彭德大任政治部主任。29年2月,李井泉奉调回晋西北,姚喆任支队长(后改称司令员)。指战员们还主动请教当地善骑射的蒙汉族群众,刻苦训练,在较短的时间里,一支英雄的骑兵支队便建立起来,驰骋在阴山南北,成为开展游击战争的骨干力量。同年5月28日,贺龙、关向应向毛泽东、朱德请示批准将大青山骑兵支队营的建制改为团的番号。30年12月,晋西北军政委员会电令将四支队改编为骑兵支队独立营,黄厚任营长兼政委。大青山骑兵支队在抗日游击战争中成长壮大,完成许多战略任务。28年冬,骑兵支队开辟丰东游击区。30年,组织绥东工作团,开辟绥东游击区。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游击区的范围从绥西、绥中、绥南扩展到绥东。大青山游击根据地得到巩固,并出现发展的新局面。30—31年,大青山骑兵支队多次完成护送中央交通局人员通过延安——大青山——乌兰巴托国际交通线,往返于乌兰巴托、大青山、延安,传递中共中央同共产国际和苏联的许多信件及物资。
    在敌人的“扫荡”围攻中,大青山骑兵支队在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游击战争,指战员们经常人不脱衣,马不卸鞍,昼夜游击。经受住饥饿、寒冷、疲劳种种艰苦考验,采取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时而快速奔袭,时而迅速转移,声东击西坚持与敌人战斗。民国31年10月,大青山骑兵支队根据形势的变化撤销建制,塞北军分区成立,继续坚持大青山抗日游击战争。

四、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在极端困难环境中坚持活动

   民国30年,日本侵略者在大青山地区,连续推行几次“施政跃进”运动,还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封锁。大青山抗日游击战争出现极端困难的局面。
    中共中央十分关注内蒙古敌后抗日斗争的形势,在听取大青山游击根据地党政军负责人的报告以后,中央书记处于民国30年8月9日发出《对大青山工作的意见》,指出大青山游击根据地战略意义甚大,要求长期生存,应根据大青山地区的实际,保持大青山为游击区,继续做好各方面的工作。认为大青山抗日军民在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取得成绩,号召党政军领导人员亲密团结起来,去对付艰苦的斗争,并且在组织方面作出加强大青山地区统一领导的决定。中共中央的指示为战胜困难,坚持大青山抗日游击战争指明方向。
    民国31年,日本侵略者对大青山地区实行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全面进攻的“总体战”,同年7月25日,驻蒙军出动日军一个机械化师团和一个骑兵联队,以及驻绥远晋北的伪军,总兵力近3万人,在飞机配合下,首先分5路对大青山绥中游击区进行“铁壁合围”。面对数十倍于八路军的敌人,在绥中大滩、聚宝庄等地活动的大青山骑兵支队司令部、绥察行署机关、骑兵二团、绥中地委、专署及县政府、游击队处于严重关头。他们周密侦察,分路周旋,尽力突围,保存有生力量。骑兵支队主力胜利突围,越过平绥路,到达蛮汗山区。绥察行署机关及所属游击队也历经艰险,转移到绥南游击区。敌人发觉后,围追堵截。绥中秋季大“扫荡”期间,骑兵支队主力与敌人战斗多次。敌人不甘心在绥中、绥南“扫荡”计划的失败,又以6 000余兵力突然对绥西游击区展开“梳篦式清剿”。绥西领导机关和骑兵三团与敌人战斗6次,然后分散转移。一个月后,敌人撤退,绥西部队和游击队又返回原地,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继续坚持斗争。长时间、大规模的“扫荡”,使大青山游击根据地人力、物力和财力受到严重破坏,处于抗战以来最艰难的时期。
    民国31年10月下旬,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决定将绥远(大青山)与雁北(晋西北第5军分区)合并,成立中共塞北区工委和塞北军分区,绥察行政公署后也改称塞北行政公署,统一领导绥远和雁北地区党政军民的抗日斗争,党政军机关均驻偏关。在主力转移、敌我力量悬殊、环境十分险恶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始终在大青山地区坚持着斗争。塞北军分区骑兵三团、教导大队、分区直属骑兵两个连、绥西地委、专署及县区游击队在绥西游击区继续以隐蔽斗争方式,度过大青山抗日斗争最艰苦的岁月。民国31年冬至翌年春,大青山地区滴水成冰、大雪纷飞,游击队指战员们的粮食十分紧缺,弹药无法补充,伤病员得不到及时医治。部队露宿深山,化冰雪止渴、烧篝火取暖。地方游击队发动群众,保证骑兵三团秘密后方基地骆驼场伤病员的物资供给。在绥中,留在当地的工作人员和游击队化装成老百姓,坚持分散的隐蔽斗争。骑兵三团、绥察行署游击队和绥西游击队先后进入绥中地区活动,抓住时机打击敌人,振奋绥中群众的抗日情绪。在蛮汗山区,绥南游击队和党政工作人员长期坚持斗争,与日伪军、汉奸、特务进行顽强的拼搏。他们动员组织群众,争取伪军,打击小股敌人,保证大青山与晋西北的联系,付出巨大的牺牲。一批抗日军民先后牺牲于大青山地区。但是,大青山抗日军民并没有被敌人的“扫荡”和封锁所吓倒,他们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执行中共中央确定的隐蔽斗争方针,积蓄力量,度过难关,为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恢复和迎接反攻阶段的到来继续战斗。

五、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恢复与发展

    民国32年春,苏联红军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日本军队在太平洋战场上开始节节败退,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发生重大转折。在中国战场,日本侵略者虽然对解放区频繁“扫荡”,但其战线太长、兵力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正在发生着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变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解放区进入恢复与再发展阶段。晋西北根据地贯彻执行毛泽东 “把敌人挤出去”的指示,抗战局势由敌进我退转变为敌退我进。中共塞北区工委决定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工委一方面采取轮训干部方式,从民国32年春开始陆续把各地区党政军干部抽到偏关进行整风学习,一方面运用晋西北“把敌人挤出去”的斗争经验,逐渐派遣骑兵部队、武工队和工作组进入大青山地区,展开多种形式的对敌斗争。同年7月,塞北军分区司令部从骑兵一团抽出9名干部、战士组成一支精干的武工队,由安正福任队长,深入和林县山区开展群众工作,他们争取各据点的伪军,迅速在和林县打开局面。同年夏秋季节,又派李佐玉、王瑜山等率领工作组、武工队进入绥中地区和归绥周围平川活动。冬天,塞北军分区骑兵一团从山西右玉西山挺进蛮汗山,骑兵二团自偏关进入绥南,并逐步向绥中发展。在困难环境中坚持绥西斗争的三团,其游击活动范围也日益扩大。整个绥蒙抗日游击战争出现新的转机。塞北军分区三团在绥西,仅民国33年上半年就与日伪军作战12次,毙伤、俘敌130多名。同年8—10月,又消灭伪军70余人。活动在萨县的三团2连,31—33年,先后与敌人进行大小战斗40余次,成为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一支拖不垮、打不烂的钢铁连队。绥中李佐玉等领导的武工队、游击队深入群众,打击“清乡”的日伪特务汉奸,重新打开局面。骑兵二团、三团在绥中多次与日伪作战。
    民国33年8月5日,黄厚等率三团在陶卜齐附近的韩家窑子,全歼敌厚和警务段副段长内田留三郎带领的特务工作队。同年10月11日,骑兵二团伏击由厂汗脑包至拐角铺的伪蒙军一个中队,生俘45人。至此,绥中游击区形势已大为好转。33年4月下旬,敌二十六师团出动2 000余人,向朔县、平鲁、清水河、偏关大举“扫荡”。塞北区军民奋战7天,与敌作战31次,取得反“扫荡”的胜利,毙伤敌伪军71名,俘伪军34名,炸毁敌火车一列。骑兵一团在上半年与敌作战13次。同年2月14日,在厂汉营附近毙、伤、俘日伪军37名。3月底,在南寨、南北场击溃敌人130余名。4月18日,在右玉东山丁家村生俘伪大同省公署直辖警察大队长、右玉特务大队长等敌伪特务警察38名。在和林县,安正福率武工队于3月间成立和林县抗日民主政府。武工队以和林为中心,工作范围扩展到周围280个村庄。9月,又收复敌据点4处。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和晋绥军区对安正福武工队予以很高评价,毛泽东也曾批示安正福武工队是敌后斗争的方向。
    大青山抗日部队还一边战斗,一边生产。民国33年4月,多次打退抢粮敌人,解救群众40余人。同年5月间,共开荒5 717亩,种菜324亩。经过抗日军民一年多的艰苦奋斗,到民国33年8月,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基本恢复到31年敌人大“扫荡”之前的局面,同时还开拓和林、清水河等游击区。这时由八路军控制的大青山游击根据地总面积已达5.5万多平方公里,总人口46万,其中比较巩固的游击根据地面积为15万多平方公里,人口15万。33年8—9月,晋绥军区主力发动秋季攻势。塞北军分区部队配合晋西北攻势,在33年下半年又取得毙伤日军88人,毙、伤、俘伪军400多人的胜利。绥中、绥西和绥南3块游击区的联系都重新打通并得到发展。

六、大青山抗日游击战争的胜利

    民国34年(1945年)1月,根据毛泽东“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的号召,大青山地区转入局部反攻阶段。从同年2月起,晋绥军区对敌人发动春季攻势。3月,绥中、绥西、绥南三块游击根据地连成一片。经过79次战斗,毙、伤、俘日伪军265人,收复国土3 600平方公里,村庄357个,解放同胞1.9万多人,解放区扩大2万平方公里。整个大青山地区的敌伪节节败退,被迫集中到铁路沿线重点城市和大据点。6月中旬,在春季攻势取得胜利的基础上,晋绥根据地又发动夏季攻势。军队先后攻破绥中的多个据点,在绥西攻破5个据点。绥南经过36天围困,6次激战,收复被敌人称为阻断绥南与雁北交通“前哨阵地”的王庄窝据点。夏季攻势中,共进行较大战斗54次,毙、伤、俘日伪军179名。在强大的军事攻势下,日本侵略者不得不放弃许多据点,退守主要城镇和平绥铁路,实行所谓的重点守备,苟延残喘。7月,日军被迫从绥中、绥西撤除21个据点,归绥城只有日军300多人,主要依靠了1 000余伪蒙军支撑局面。依附于日本侵略者的伪蒙疆政权更是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大青山抗日武装力量则日渐强盛。
    在坚持和恢复大青山抗日游击战争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在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上,同绥远国民党的反共摩擦继续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胜利在即,国民党加紧反共摩擦,向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妄图把八路军赶出大青山,向敌后抗日军民“收复失地”,建立所谓绥察“防共地区”。鄂友三、郭长清、乔汉魁等甚至勾结日伪军残害百姓,排挤、杀害八路军工作人员。民国34年6月,国民党军5 000余人进占我绥西、绥南游击区,在游击区大肆烧杀掠抢。面对国民党军的疯狂进攻,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军民予以坚决回击。同年7月,八路军首先在和林格尔地区驱逐国民党军1 500余人,巩固绥南根据地。而后,骑兵旅、三团、九团在黑脑包击溃邬青云部400余人。在绥中,八路军歼灭苏美龙部360余人。8月,骑兵旅、二十七团、三团在绥西全歼鄂友三部两个团,鄂友三带残部逃回河套。经过斗争,大青山地区的国民党军基本被肃清。
    民国34年8月9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指出最后战胜日本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时间已经到来。同年8月10日,总司令朱德发布大反攻的第一号命令。晋绥解放区立即向日军展开大反攻。由于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长期坚持抗战,此时,根据地已经完全恢复,因此在反攻中成为战略前沿阵地和配合苏蒙联军作战的重要战场。中央军委决定晋绥军区由贺龙、李井泉指挥。晋绥分局和晋绥军区成立吕梁、雁门、绥蒙三个区党委、三个二级军区、三个指挥部。8月12日,以归绥为中心的北线反攻全面展开。归绥日伪军负隅顽抗,国民党三十五军三十一师一部及郭长清挺进纵队等3 000余人,从包头向东进攻八路军。19日,国民党军队傅作义部二十七师2 000余人以及鄂友三、王有功等也进入归绥。与此同时,八路军打击日伪收复清水河、右玉、左云、凉城、平鲁地区,将绥蒙日军追击压缩在大同一带。8月23日,晋察冀部队解放伪蒙疆政府统治中心张家口,伪蒙疆政府主席德穆楚克栋鲁普逃往重庆投靠蒋介石。不久,绥蒙部队和苏蒙军会师。

                        (本文作者系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