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和北元时期的敕勒川地区

明和北元时期的敕勒川地区
吉  文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建元洪武。八月,明军攻克大都(今北京),宣告了大元王朝的灭亡。蒙古贵族退出中原后,仍保持着自己的政权,史称“北元”。北元活动在蒙古高原的大漠南北,与明王朝相抗衡。此后的敕勒川地区,长期处于明朝和蒙古的反复争夺之中,蒙古各部的势力也此消彼长、争斗不息,历史情况比较复杂,试分为几个阶段简述之。

  一、 明朝与北元的争夺、对峙时期 
  明初的近半个世纪中,明军频繁地进击北方,占领、控制了漠南广大地区,并设立地方行政建制,进行管理。其后,蒙古渐次南下,明朝势力相应地内缩,逐渐以双方的实力所至及山河关塞之险形成了彼此的区界,大抵以明朝北方所设的九个边镇所据守的边墙及墩台堡寨为标志,边外为蒙古地,边内为明地。
  洪武二年(1369),常遇春率兵进克元上都(在今内蒙古正蓝旗境),元惠宗妥欢帖睦尔退往应昌(在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西南)。三年,李文忠进克应昌。时妥欢帖睦尔死,元太子爱猷识理答腊率众继续退向北方。明军追至斡难河(今蒙古国境鄂嫩河)、彻彻儿山。二十九年,燕王朱棣率兵北巡,再至彻彻儿山。洪武三年(1370),在李文忠进兵应昌的过程中,部将金朝兴取东胜州(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境)。六年,明军到丰州、云内、东胜(今内蒙古土默特平原地区),迁徙当地人民入内地。其后明军再至丰州、云内地方,追击蒙古残部,搜捕蒙古人户。
  明朝驱逐北元势力后,在今内蒙古地区设立军事行政建置,初因元制,称府、州,后改为卫、所。卫、所是明朝的军事建制。中央设五军都督府,地方各布政使司(俗称省)设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都指挥使司下领卫指挥使司、千户所、百户所,简称卫、所。都司所隶的卫、所是地方军事防卫区。卫又有军卫和屯卫之别,以作战戍守为主要任务的为军卫,径称卫,以屯田生产为主要任务的叫屯卫。千户所也有兼管地方民政的,叫军民千户所。此外,还有羁縻卫所,主要设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朝廷不派官员,任该地所居民族部落的首领为卫、所长官,管理本民族、本部落事务。明初在今大青山以南地区设立的卫所,主要有东胜卫、宣德卫、云川卫、镇虏卫、玉林卫、官山卫、察罕脑儿卫等,隶山西行都司。
  东胜卫,因元东胜州设,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境。洪武四年(1371),明军攻下东胜州,置卫,隶大同都卫(治今山西省大同市,八年改为山西行都司)。二十五年,又分东胜卫为东胜左、右、中、前、后五卫,次年,罢东胜中、前、后三卫。永乐元年(1403),东胜诸卫徙至内地,卫城遂废。正统三年(1438)曾再度复置,不久仍废。
  宣德卫,元宣宁县故地,在今内蒙古凉城县境。洪武二十六年(1393)二月置,后废。
  云川卫、镇虏卫、玉林卫,均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境。洪武二十六年(1393)二月置,隶山西行都司。永乐元年(1403)迁治内地,直隶后军都督府。宣德元年(1426)还旧治。正统十四年(1449)再次内迁。
  明初,一些故元蒙古首领率众归附,明于丰州、东胜地区设立羁縻卫所,安置其众。主要有:失宝赤千户所、五花城千户所、斡鲁忽奴千户所、燕只千户所、瓮吉剌千户所。五千户所地域大致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部西迄伊克昭盟东北境部分地区。不久废。永乐(1403—1424)后东胜卫内徙,地入蒙古。
  官山等处军民千户所,因故元蒙古归附部众而设。地在今内蒙古卓资县一带。不久废。

    官山卫,因故元蒙古归附部众而设。也在今卓资县一带。洪武八年(1375年),故元枢密知院乃儿不花(又名不颜朵儿只)率众归附,明置官山卫指挥使司安置其众。洪武九年(1376)乃儿不花走归蒙古,卫废。
    忙忽军民千户所。洪武三年(1370),元参政脱火赤等自忙忽滩归附,明置千户所安置其众,其地当在今鄂尔多斯地区黄河东段附近。
  察罕脑儿卫,地在今内蒙古乌审旗南察罕脑儿古城一带。洪武七年(1374年)置,管理该地蒙古归附人众。后废。
  明初,故元余部在北方者主要有三支,即扩廓帖木儿、纳哈出和惠宗妥欢帖睦儿麾下的皇室重臣部众。他们都曾经出入敕勒川地区,但由于明军的打击和内部争斗,势力渐渐衰落。
  进入15世纪后,活动在今内蒙古地区的蒙古部落支派众多,迁徙无定,难于稽考。先后统于权臣阿鲁台、瓦剌太师脱欢、也先父子、哈喇嗔的孛来、翁牛特的毛里孩及满都鲁汗等。这时期,蒙古形成了两个政治军事集团,一个是以故元王室政权为核心统属的蒙古部众,史称鞑靼,由于其统治的中心地域在蒙古高原的东部,学界又称东蒙古;一个是以从蒙古高原西部新崛起的瓦剌贵族为核心统属的蒙古部众,史称瓦剌,由于其统治的中心地域在蒙古高原西部,学界又称西蒙古。两部颉颃争雄,达半个多世纪。
  鞑靼部首领阿鲁台任蒙古丞相、太师,先后拥鬼力赤、本雅失里、阿台王子为汗,主政三十余年,雄距蒙古,成为东蒙古的实际主宰者。鞑靼部以今克鲁伦河流域和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为根据地,纵横于大漠南北,与明朝抗衡,同瓦剌争锋。明成祖曾四次亲征阿鲁台。宣德九年(1434),在与瓦剌的征战中,阿鲁台被瓦剌首领脱欢及其拥立的脱脱不花汗打败,率残部窜至母纳山(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乌拉山),不久战死,部众溃散。阿鲁台死后,蒙古鞑靼部在蒙古高原的主角地位被瓦剌代替。
  明宣德(1426—1435)以后,蒙古诸部势力日渐向南扩展,威胁明朝的北部安全。为了防御蒙古侵扰,明朝在北方边境陆续设置军镇,构筑边墙(即长城),进行防御。北边军镇主要有九个,自东而西为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山西、延绥、宁夏、固原、甘肃,习称九边。在敕勒川地区的主要有大同、山西边墙和延绥边墙。
  大同镇治今山西大同市,山西镇治今山西宁武县,一直是蒙古入明内地的要冲。明初设大同都卫(后改山西行都司),辖朔州卫、大同左右中前后五卫、镇朔卫、定边卫、阳和卫、天成卫、平虏卫、云川卫、玉林卫、高山卫、宣德卫、东胜左右中前后五卫,统摄边军,防御蒙古。大同边墙西起今山西偏关县老营堡,东至阳和卫(今山西省阳高县)与宣府边墙接。山西边墙西起今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黄河东岸老牛湾,至老营堡与大同边墙接,称外边,又岔而东南经宁武、雁门,到平型关,称内边。
  大同、山西边外蒙古的驻牧地主要有丰州滩和威宁海子。丰州滩即今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平原,因辽、金、元在此置丰州而得名。明初曾设丰州、云内等县,后为蒙古所据。16世纪前期,蒙古右翼俺答汗率部驻牧于此,遂成为土默特部的驻地。境内有翁观山,又作翁衮山,即今呼和浩特市城北大青山上蜈蚣坝。又有图尔根哈屯,亦作伊克土尔根,即今呼和浩特市城南大黑河。河源在内蒙古卓资县北、察右中旗南山,即官山九十九泉。西南流,经呼和浩特西南托克托县境汇入黄河。俺答汗时期,蒙古部落夏秋移牧大青山后,冬春驻牧丰州滩,同时吸引大批汉人入居耕牧,出现了许多居民点和城镇,蒙汉杂居,农牧并举。威宁海子亦称即宁海子、集宁海子。因地近元威宁路、集宁路故地得名,即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境黄旗海。滨湖水草丰美,宜于畜牧。明代前期,蒙古诸部南下,经常在此集结、驻牧。后来成为土默特部的领地。大同北有猫儿庄,在今内蒙古丰镇县境,是塞外通往明大同镇的必经之地。有明一代,蒙古使者入明,多经此入大同镇,再转往北京。大同边外直北有地名口温,又作可温,在今内蒙古苏尼特左旗查干淖尔附近,以口温河得名。洪武五年(1372)明将李文忠北征蒙古经此。永乐(1403—1424)时明成祖北征蒙古,此处为屯粮重地。该地又有玄石坡,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昌国锡勒苏木西北约3公里处。永乐八年(1410)明成祖北征蒙古过此,刻石勒铭,遗迹犹存。今其地遍布褐色卧牛石,其一石阳面横刻60厘米见方楷书“玄石坡”三字,另一石上刻“立马峰”三字,字亦60厘米见方。又有二石,各刻有10厘米大小的楷书铭文,分别是“维永乐八年,岁次庚寅,四月丁酉朔,七日癸卯,大明皇帝征讨胡寇,将六军过此”和“御勒玄石坡铭:维日月[明],维天地寿,玄石勒铭,典之悠久。永乐八年四月初七日。”与明人记载合。
  大同一直是明蒙往来的枢纽,蒙古使者入明例由大同入境。隆庆五年(1571),俺答封贡,明蒙和议成,大同沿边开得胜堡(在今山西省大同市城北)、守口堡(在今山西省阳高县北境)、新平堡(在今山西省天镇县北境)三处,山西开水泉营(在今山西省偏关县北境)一处为市口,与蒙古俺答汗诸部互市。
  明初,明朝势力达于今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乌加河、乌拉山外,于唐三受降城一线置兵守御。西受降城在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境,中受降城在今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境,东受降城在今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境,由东胜诸卫派兵戍守。东胜诸卫内迁后,弃城守河。天顺、成化年间(1465—1487),蒙古部落陆续渡黄河,进入今鄂尔多斯地区,久而不徙,明遂设延绥镇,筑延绥边墙防御。边墙东起清水营(今陕西省府谷县境),西抵花马池(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沿边建墩台堡塞,备御蒙古。延绥镇治今陕西省榆林市,亦称榆林镇。隆庆五年(1571)后,在榆林城北的红山寺堡开设市场,与蒙古袄儿都司(即鄂尔多斯)诸部互市。
  延绥边墙外是明代蒙古漠南的重要驻牧地之一,俗称河套。因黄河自宁夏中卫市北流而至今内蒙古临河市境,东折而至托克托县境,又南流至山西河曲县而达永济市,成一个大转湾,形如套状,故名。其确切的地望指宁夏黄河以东、内蒙古黄河以南、明延绥长城以北地区。史言其水草甘肥,易于屯牧。套内有察罕脑儿古城,为元安西王察罕脑儿都元帅府驻地。明初为明内地。15世纪中期,蒙古首领阿罗出、毛里孩、孛罗出、满都鲁等部越黄河进入河套驻牧,河套逐渐成为蒙古漠南地区的活动中心。境内有红盐池(今陕西神木县北红碱淖),满都鲁汗曾于此驻营。成化九年(1473),满都鲁汗、孛罗忽济农等率大众越长城,入内地抢掠,明将王越乘机袭其老弱家眷于红盐池,蒙古遭到重大损失。达延汗统一蒙古诸部后,封其三子赛那剌为右翼济农,统袄儿都司万户驻牧其中,成吉思汗陵寝八白室亦奉祀于此,河套从此成为袄儿都司部的世袭领地。当时明朝把这里的蒙古人叫作“套虏”,以此为标识,将其毗邻地区称前套、后套、套外、套内、套西等。

  二、 土木之变至达延汗分封时期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了著名的“土木之变”,又称土木堡之变。蒙古瓦剌部太师也先以明朝减少赏赐为借口,兵分4路,大举攻明。宦官王振不顾朝臣反对,撺掇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七月英宗命皇弟王朱祁钰留守,率军20万亲征,出居庸关,同行的还有一百多名文武官员。行至土木堡(在今河北怀来东),被瓦剌军队追赶上来,将明军团团围住,两军会战,明军全军覆没。王振被部下杀死,明英宗被瓦剌军俘虏。也先挟明英宗包围北京城,幸亏有于谦为首的主战派顽强抵抗,也先攻城不下,只好退去。土木之变虽然发生在河北,但也先策划、指挥此次战役的大本营却在敕勒川。此后,也先挟持明英宗在今桌子山、集宁、呼和浩特、包头一带驻牧一年多,直到1450年八月才将明英宗送回。土木之变是明蒙关系史上的大事,也是明朝迅速衰落的标志。
  瓦剌部即蒙元时期的斡亦剌,原猎牧于今蒙古国西部及俄罗斯境内的萨彦岭、唐努山一带。明初,在蒙古汗室衰微之际,瓦剌乘机崛起,进入大漠南北。自马哈木时期,瓦剌就不断进攻东蒙古,脱欢与脱脱不花攻杀阿鲁台阿台汗之后,势力遍及整个蒙古地区。正统四年(1439),脱欢死,其子也先继位,势力更为强大。也先主要活动在西起丰州(今呼和浩特地区),东及阳和(今山西阳高)的大同边外地区。正统十四年,也先俘获了明英宗朱祁镇之后,更加不可一世。景泰二年(1451),也先攻杀脱脱不花汗,四年,登上汗位,称“大元田盛(天圣)可汗”,建年号“添元”(天元),瓦剌势力达到鼎盛。次年,阿剌知院起兵杀死也先,瓦剌政权瓦解。
  也先政权瓦解后,东西蒙古的争雄告一段落,蒙古社会出现了大部领主逞雄局面,其实力人物先后有孛来和毛里孩。孛来是蒙古哈喇嗔部首领,景泰六年(1455),起兵攻杀阿剌知院,拥脱脱不花汗子马可古儿吉思为汗,自称太师,今内蒙古地区亦在他的控制之下。死于毛里孩之手。毛里孩是蒙古翁牛特部的首领,他以替可汗复仇为名,起兵杀孛来,拥马可古儿吉思异母弟摩伦台吉为汗,自为太师,掌握了蒙古的实权。今鄂尔多斯市及巴彦淖尔市地区是其重要的根据地。不久,被满都鲁、孛罗忽等合兵诛杀。满都鲁是脱脱不花汗的幼弟。成化十一年(1475),在孛罗忽等权臣的拥戴下即汗位,河套地区是其漠南的重要驻牧地。十五年,死去。
  明代,活动在今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民族,由于游牧的经济特点和频繁的内外战争的影响,一直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稳定的中央政权,统治比较松散。部落兴衰频迭,迁徙流动较大。直到16世纪初,达延汗的出现,才使蒙古出现了“中兴”的局面。
  达延汗本名巴图蒙克(一译把秃猛可),孛尔只斤氏,成吉思汗十五世孙。满都鲁汗死后,没有子嗣,七岁的曾侄孙巴图蒙克成为故元室唯一的苗裔。满都鲁汗的第二位妻子满都海哈屯拥立巴图蒙克为大汗,称“达延汗”(即“大元汗”,一译作答言罕),自己也改嫁给了达延汗。达延汗年幼时,满都海被授予“彻辰”称号,主持政务。达延汗在满都海哈屯的辅佐下,首先征讨瓦剌,接着消灭永谢布万户首领亦思马因。1487年,十六岁的达延汗开始亲政,废除了元朝遗留下来的太师、太尉等官职,而代之以成吉思汗时代的济农、诺颜。1506年,达延汗征服鄂尔多斯、土默特等部,又一鼓作气统一了蒙古本部。
  明正德五年(1510)达延汗完成了将蒙古诸部纳于自己家族统治之下的大业,在祭祀成吉思汗的八白室前庆祝胜利,重新宣布大汗称号,重建封建秩序。达延汗将蒙古分为六个万户,并且划分驻牧地,将其子孙封为六万户大小部落的统治者。左翼是:察哈尔万户,在今锡林郭勒盟境内;哈喇哈万户,在今哈拉哈河流域;兀良哈万户,在今内蒙古中部地区以北及蒙古国境内。右翼是:袄儿都司万户,在今鄂尔多斯市;土默特万户,在今呼和浩特市、巴彦淖尔市和乌兰察布市地区;永谢布万户,在今张家口、宣化以北地区。达延汗向兀良哈万户之外的五个万户及其下属的鄂托克(万户下面的基本行政单位)分封了自己的子孙,他自己与长子一系驻牧在察哈尔万户。右翼的鄂尔多斯万户是济农(副汗)的直属领地。这样,各个万户和各个鄂托克的领主全部由达延汗的子孙充任,剥夺了异姓封建主对领地的统治权。
  公元1517年,达延汗在位37年后去世。其长子铁力摆户(图鲁博罗特)早丧,嫡孙不地汗(卜赤,博第阿喇克)年幼,汗权衰弱,出现了蒙古六万户封建领主相对独立的趋势。蒙古大部领主又不断地分封自己的子孙,受封之子孙亦各自为部,到明末,相对独立的蒙古部落星罗棋布于蒙古高原,大部分分布在漠南的今内蒙古地区。

  三、 阿拉坦汗至林丹汗时期

  16世纪中期,蒙古右翼三大部势力发展很快,尤其是达延汗初封为济农的赛那剌的几个儿子十分强悍,右翼三万户几乎全被赛那剌的后裔据有。赛那剌长子衮必里克继济农位,袭领鄂尔多斯万户,次子俺答则领有了达延汗初封时属于其叔我折黄台吉的土默特万户,四子老把都(巴雅思哈勒)领有了达延汗初封时属于其叔那力不赖台吉的应绍不阿速特。
  阿勒坦汗(1507—1582),清译作俺答汗,亦称索多汗、葛根汗,是达延汗之孙,蒙古右翼土默特万户的首领。他善于用兵,一生北征南略,兼并兀良哈,虎踞青海,远征瓦剌,袭略明塞,并且迫使蒙古宗主汗达赉逊库登汗东迁至辽河中下游地区,逐渐成为右翼三万户事实上的首领。
  阿勒坦汗是蒙古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主要历史功绩是发展了蒙古族的经济与文化。由于明蒙之间长期对立,明朝拒绝与蒙古互市,蒙古牧民得不到汉地的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生产、生活十分困难。从1543年开始,阿勒坦汗用和平与战争两种手段,不断要求明朝开放关市。嘉靖二十九年(1550),阿拉坦汗兵临北京城下,以武力求通贡,史称“庚戌之变”。次年明朝被迫开马市于宣府、大同等地,旋因闭市而战事复开。隆庆四年(1570),阿勒坦汗的孙子把汉那吉因家庭纠纷投降明朝,明朝大臣高拱、张居正和王崇古等建议明穆宗同意与蒙古互市,阿勒坦汗也将逃入蒙古的白莲教徒赵全等九人缚送明朝,换回了把汉那吉。以此为契机,明蒙双方终于停止对抗,走向合作。次年明朝封俺答为顺义王,其弟、子及各部头目皆授以都督、指挥、千百户等官;又议定通贡互市条款,先后于大同、宣府、延绥、宁夏、甘肃等近边地区开设马市十一处。史称“俺答封贡”。从此开始了明蒙几十年和平友好的局面,促进了蒙古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其实,早在“俺答封贡”之前,为了突破明朝的经济封锁,解决单纯游牧经济难以自给自足的问题,阿勒坦汗已经决定在土默川开始发展农业生产。他采取措施,引进农业技术,开垦耕地,种植黍、糜、谷等作物。当时从事农业的主要是从山西等地逃入蒙古的汉人和蒙古虏获的汉人。到16世纪七八十年代,土默川的汉人已发展到约十万人,汉人居住的“板升”(房子、村落)星罗棋布。发展农业使漠南中西部地区的粮食得到了初步解决,同时手工业也逐步发展起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阿勒坦汗决定模仿失去的大都(元代的都城,即北京)修建新的城市。万历三年(1575年),新城建成,称作“库库和屯”(即今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后来库库和屯城逐渐成为蒙古草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阿拉坦汗时期出现的著名城镇还有福化城(在今土默特右旗)、妥妥城(在今托克托县)等。
  阿勒坦汗还重建了蒙藏关系。在元朝,西藏萨迦派佛教首领八思巴担任帝师,代表元朝管理西藏。元亡后,蒙藏联系基本中断。阿勒坦汗为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谋求与西藏宗教领袖建立密切联系。1578年,阿勒坦与格鲁派藏传佛教领袖索南嘉措在青海湖畔的仰华寺举行会谈,阿勒坦汗赠给索南嘉措“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称号。索南嘉措得到了达赖喇嘛的称号,又向上追认了两世,自称三世达赖。这便是“达赖喇嘛”世系的起源。索南嘉措赠给阿勒坦汗“咱克喇瓦尔第彻辰汗”称号,意为“聪明睿智之汗王”。蒙藏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建立起来了。此后,格鲁派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广泛传播。蒙古各地召庙林立,著名的有大召(弘慈寺)、席力图召、小召、乌苏图召、喇嘛洞、美岱召等。阿勒坦汗从西藏请来许多喇嘛翻译佛经,库库和屯成为喇嘛教活动和翻译佛经的中心。格鲁派藏传佛教给蒙古社会带来了宗教文化知识,如天文、历法、藏医、建筑、艺术、宗教哲理等知识,对于丰富和发展蒙古族文化起到了显著作用。
  阿拉坦汗死后,他的妻子三娘子继续主持与明朝的互市,维护了明蒙关系,也使土默特部在蒙古各部中处于经济、政治上的有利地位。
  1603年蒙古布延薛禅汗去世,次年由他的长孙林丹汗继位。1619年六月,当努尔哈赤攻打明朝抚顺、铁岭、辽阳之际,林丹汗趁机攻占了明朝的广宁城。明朝为了不让努尔哈赤与林丹汗联合,使明朝东、北两面受敌,竭力讨好林丹汗,希望他与明朝保持友好关系。而努尔哈赤也频繁遣人至内喀尔喀蒙古,要求诸台吉与后金盟誓修好,共同对付明朝,同时也是为了离间内喀尔喀与林丹汗的关系。1621年十一月,内喀尔喀五部的古尔布什、莽果尔二台吉率领所属六百户,至辽阳归附于后金。努尔哈赤设大宴迎接,并将松古图公主嫁给了古尔布什台吉。这些情况引起了林丹汗的疑心,也加速了蒙古内部的分化。1622年之后又不断发生蒙古部落投靠后金事件。
  1626年八月,后金国主努尔哈赤去世,其四子皇太极即位。皇太极加快了征服蒙古各部的步伐,先后于1628——1632年三征林丹汗。1632年三月,皇太极第三次远征察哈尔林丹汗,传令归顺后金的蒙古各部速率部来会,总兵力约10万。四月下旬,皇太极率领大军越过兴安岭。林丹汗率领所属10万之众,西奔库赫德尔苏,经呼和浩特,渡黄河到达鄂尔多斯。皇太极分兵三路穷追林丹汗41天,五月下旬进驻呼和浩特,得知林丹汗已南渡黄河而去,遂停止追击,经宣府、张家口返回。途中收拢了林丹汗所遗部众数万人。
  林丹汗在成吉思汗陵前举行庄严的仪式,宣称自己为全蒙古的“林丹巴图鲁汗”,遂带领察哈尔、鄂尔多斯部众,移动成吉思汗之陵,西渡黄河至大草滩,准备东山再起。1634年夏,林丹汗因病去世。林丹汗福晋苏泰与其子额尔克孔果尔额哲率领察哈尔和鄂尔多斯部众自大草滩返回鄂尔多斯。皇太极于1635年三月得知额哲所在地。四月二十八日,额尔克孔果尔额哲母子被迫投降。后金统治者封额哲为亲王,并将皇女马喀塔格格嫁之。1636年三月,蒙古16部49个大小领主齐聚沈阳,承认皇太极为蒙古大汗的继承者,并奉上“博格达·彻辰汗”的尊号。同年,皇太极在盛京(沈阳)即位,改国号“清”,改元崇德。

 

  参考文献:

[1]周清澍.《内蒙古历史地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3
[2]曹永年.《内蒙古通史》.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
[3]内蒙古社科院历史所.《蒙古族通史》.民族出版社,2001
[4]郝维民、齐木德道尔吉.《内蒙古通史纲要.人民出版社,2011
[5]达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历史研究》.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