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寄语

 

主编寄语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伴随着2013年元旦钟声的敲响,我们将共同踏上新的征程。在满怀希望和喜悦迈入新的一年之际,我们向精心呵护《敕勒川文化》成长的专家学者、仁人志士以及关注、关爱我们的广大读者致以诚挚的问候,并祝大家新年愉快!
自从《敕勒川文化》创刊,转眼两年有余,刊物已经出版9期,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刊特色,发行量不断增加,社会影响逐渐扩大。由一株稚嫩的小苗,茁壮成长,走向成熟。这离不开诸多作者、读者的鼎力支持。回顾两年多的办刊过程,编辑部同仁“摸着石头过河”,在成功和挫折中摸索,渐渐总结出一些经验和体会。现将主要的几点公诸同好,以便广大读者和作者更加了解我们的刊物,更进一步支持我们的工作。
    一是坚持两大特色,即地域特色和多民族文化交融特色。敕勒川文化是地域文化,但敕勒川地域文化自古至今最鲜明、最突出的特点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特别是游牧民族文化和农耕民族文化的交融。把握住这两点,刊物内容就有了不同于其他刊物的独特性。
    二是提供三方交流平台。我们感到,当今社会大体有三个“话语圈子”,即党政官员、学术界、民间,他们之间往往自说自话,相互交流不够,《敕勒川文化》应该成为三方交流的一个平台。所以我们在组织作者队伍时,既注重各级党政领导和专家学者,又注重民间作者;在组织稿件时力求反映多种声音、多种观点,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当然,我们也会守住三条底线:政治上导向正确,不出错;学术上科学严谨,不出丑;文风上雅俗共赏,不三俗(媚俗、庸俗、低俗)。
    三是注重顶层设计,既有中长期(一两年)的宏观策划,又有每一期比较突出的主题。例如,为了系统梳理、研究敕勒川地区的历史文化,我们从2012年第二期开始,拟用六期的篇幅,以时代为经,以不同时代活跃在敕勒川地区的数十个民族为纬,分别介绍先秦两汉、魏晋隋唐、宋辽西夏金、蒙元、明清、近现代的敕勒川文化。这六期,纵横交错,经纬互补,分开看,每期各有一个主题;合起来,组成一部敕勒川地区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为此我们特别邀请著名历史学家乌恩撰写了系列论文《敕勒川史话》。今后我们还计划为敕勒川核心地区的盟市、旗县区编辑出版专集,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
    四是不断提高编辑出版质量。坚持图文并茂,力求生动活泼,编校讲究认真,印刷追求精美,字体适当放大,以省老者目力。
    读者、作者、编者是办好刊物的三大支柱。在新的一年里,让我们共同加倍努力,使《敕勒川文化》健康成长,办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