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着拓跋鲜卑的足迹--乌兰察布篇

 

循着拓跋鲜卑的足迹
乌兰察布篇


刘  妙


    阅读《魏书》或《北史》等历史著作,循着拓跋鲜卑的足迹,我们自然会被长川、参合陂、牛川、木根山等这些古地名所吸引。拓跋鲜卑迁徙到漠南草原后,他们的几代首领在这里立足、奠基、创业,给乌兰察布这块土地留下了厚重的历史文化,谱写了多姿多彩的古代文明篇章。

 一、从嘎仙洞迁往匈奴故地

    拓跋鲜卑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民族,是东胡的一支。《后汉书·鲜卑列传》记载:“鲜卑者,亦东胡之支也,别依鲜卑山,故因号焉。”拓跋鲜卑和史书中记载的鲜卑都是同源同宗,只是后来发展成不同的部落。因这个民族把头发编成辫子,所以历史上把他们称为索头或索虏。《魏书》的作者魏收,按照拓跋鲜卑的传说,在《魏书》的《序纪》里讲,拓跋鲜卑是黄帝的子孙。拓跋鲜卑认为他们的姓氏继承了黄帝的传统,黄帝以土德称王,北方习俗中把土叫作拓,把君王叫作跋,所以将“拓跋”作为姓氏。
拓跋鲜卑祖宗的庙宇在大兴安岭的嘎仙洞内。《魏书·礼志》记载:“魏先之居幽都也,凿石为祖宗之庙于乌洛侯国西北。自后南迁,其地隔远。”1980年,名叫米文平的文物工作者,在大兴安岭的嘎仙洞内发现了他们的“凿石为祖宗之庙”及北魏太平真君四年的刻石祝文。
    东汉初年,大约就在这个时期,因历史上气候的变化,使大鲜卑山的自然环境异常寒冷起来。拓跋鲜卑的首领拓跋推寅带领部族,走出大兴安岭深处,向西南迁徙到今天的呼伦贝尔草原。这里有美丽的达赉湖。《魏书·序纪》记载:“南迁大泽,方圆千余里。”因这里土地低凹潮湿,他们谋议再往南迁,拓跋推寅年老没有成行而逝世。
    在大泽生活了将近百年的拓跋鲜卑,融入了更多的游牧民族的元素。考古学家发现,在达赉湖畔古墓穴中,都以牛、羊、马等动物的骨骼来殉葬,他们分析认为,拓跋鲜卑在这里实现了从森林到草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成为游牧民族。
    当时,大泽这个地方不仅低凹潮湿,而且荒远,不足以建立都城,加之拓跋部人口的增加,迁徙势在必行。所以首领拓跋邻提出从大泽继续南迁的主张。
    公元156年,汉桓帝永兴二年,鲜卑人不仅占领了匈奴故地,而且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军事联合体。他们的部落首领檀石槐,在弹汙山和歠(chuò)仇水之间建立了王庭。《后汉书·鲜卑列传》记载:“檀石槐乃立庭于弹汙山,歠仇水上,去高柳北三百余里,兵马甚盛,东、西部大人皆归焉。”高柳是西汉时期所置的一个县,治所在今山西阳高。檀石槐的王庭约在今乌兰察布市的中部。
    所谓匈奴故地,是指阴山南北的漠南漠北。秦汉之际,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各部,势力强盛,统治了大漠南北的广大地区。东汉年间,大将窦宪击破匈奴,匈奴领地被鲜卑人占领,所以称匈奴故地。
    拓跋鲜卑通过失败的匈奴人、贸易交往的汉人和乌桓人,得知大漠南北是鲜卑人的天下,首领拓跋诘汾毅然走出大泽,向匈奴旧地迁徙。拓跋诘汾在部落迁徙的过程中,战胜重重艰难险阻,走出高山深谷和大泽,立下历史性的大功,在部落中颇有威望。
    多数专家认为,拓跋鲜卑从大泽迁徙,是沿大兴安岭向西南方向行进,再穿越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进入匈奴故地。然后落脚到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和河北省坝上地区交界的地带。拓跋鲜卑把这里称作宁川。
  
 二、始祖拓跋力微立足长川

    拓跋鲜卑那个时代,宁川以北的草原称作长川。长川在我们今天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境内,当时属于鲜卑没鹿回部的领地。公元238年,力微入居长川。过了十年,水土丰美的长川使拓跋力微的部落发展壮大起来,能骑射作战的人马有二十多万。
     当初,从云中(在今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北)、五原(今包头)以东,一直至辽水,都是鲜卑人居住的地区。有一个本属于小种鲜卑的部落,他们的首领名叫柯比能,因为英勇健壮,廉洁公正,为本族人所信服,很有威望,因而控制了各部落,势力也最为强大。柯比能和当时较有实力的鲜卑酋长素利、弥加划分区域进行统治,各有自己的管界。盛乐、云中、五原以东成为柯比能管辖的地区。柯比能管辖的地区靠近边塞,有很多中原人逃到他的地区。  
     公元218年,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曹操的儿子曹彰代理骁骑将军,派去讨伐反叛的乌桓。曹彰年轻时擅长骑马、射箭,力量过人。曹彰征讨代郡(今山西阳高)乌桓时,亲自参加战斗,铠甲上被射中数十箭,却愈战愈勇,乘胜向北进军,直至桑干河以北,大败乌桓。
    曹彰与乌桓决战时,鲜卑首领柯比能率数万骑兵,观望曹彰和乌桓的强弱,见曹彰的军队作战勇敢,所向披靡,取得了胜利,便请求归服曹彰。公元220年,柯比能被曹丕立为附义王。
    在柯比能被曹丕立为附义王这一年,拓跋力微的父亲拓跋诘汾去世,46岁的力微成为拓跋鲜卑的首领。
    这时拓跋力微经常遭到西部种族柯比能的进犯。但是,有一个称作没鹿回部的游牧民族比较强大,于是拓跋力微依附于没鹿回部大人窦宾。
    一次,窦宾在作战中军队失败,徒步奔跑,拓跋力微把自己的骏马送给他。后来,窦宾访求送马之人,力微没有声张。过了很久,才使窦宾得知。窦宾奉送力微国土的一半和自己的爱女进行报恩。力微接纳窦宾的爱女窦氏,但不接受国土。
    公元235年,魏明帝曹睿青龙三年,幽州刺史王雄派遣勇士韩龙刺杀了柯比能。从此,鲜卑柯比能部落分崩离析。柯比能之后,开始了拓跋鲜卑为西部大人、宇文鲜卑为东部大人、慕容鲜卑为中部大人的时代。
    后来,窦宾还想报恩,一再询问力微的愿望,力微请求部众向北居住在长川。窦宾于是恭敬地顺从。
按照《魏书》的记载,拓跋力微大约在曹魏明帝景初年间,即公元238年率领部属向北居住到长川。长川南部与今天的河北、山西接壤,分别是山西的阳高县、天镇县、河北的怀安县等。历史上的高柳、阳原、马城和大宁,都是边关要塞,分别在今天的阳高、天镇、怀安。汉代在长川置且如县。拓跋力微向北进入长川后,居住有20年。比邻还有汉代的疆阴县(在内蒙古丰镇和凉城)。
    公元248年,窦宾去世。窦宾去世前,告诫他的两个儿子速侯、回题,命令二人好好地侍奉力微。等到窦宾死后,速侯、回题想借力微参加丧礼时发动变乱。计谋稍有泄露,力微听到后,知道他们终究不会驯服顺从,就先设法对付他们。《魏书·皇后传》记载:“及宾卒,速侯等欲因帝会丧为变,语颇漏泄,帝闻之,知其终不奉顺,乃先图之。”力微于是在宫中埋伏勇士,早晨起来用佩刀杀死皇后窦氏,派使者乘快马告诉速侯等人,说皇后窦氏突然逝世。速侯等人惊讶赶来奔丧,力微乘机拘捕斩首。之后没鹿回部全部并入拓跋部。
    拓跋力微成为西部大人后,云中、盛乐成为拓跋鲜卑的领地。拓跋部显然受到了曹魏的信赖和保护。拓跋力微84岁时,于公元258年,即曹魏高贵乡公甘露三年,从长川迁居定襄之盛乐。
 
三、雄踞参合陂

    参合陂是古代的一个地名。因岱海和蛮汗山所形成的地理环境,十分有利于兵家藏兵、演兵和进退攻守。拓跋鲜卑的几代首领都以参合陂为据点,获得了军事上的优势。公元295年,拓跋鲜卑的首领拓跋猗厓把他的行宫建立在参合陂北。
    《魏书·序纪》记载:“昭皇帝讳禄官立,始祖之子也。分国为三部:帝自以一部居东,上谷北,濡源之西,东接宇文部;以文帝之子桓皇帝讳猗厓统一部,居代郡参合陂北,以桓帝之弟穆皇帝讳猗卢统一部,居定襄之盛乐故城。”
    拓跋猗厓是拓跋力微太子沙漠汗的儿子。他统领的这部分位于参合陂(bēi)的北面。参合最早是西汉代郡的一个县,在今山西省阳高县南。到北魏,参合县移到今凉城县西南。而凉城县的岱海,在郦道元的《水经注》里称盐池,盐池东北的山脉古称参合陂。古代参同叁。因当时进出岱海地域只有三个通道,故名参合陂。《水经注》记载:“魏因参合陉以即名也,北俗谓之仓鹤陉。道出其中,亦谓之参合口”。我们通过反复阅读《魏书》,无论是拓跋部早期,还是北魏时期,参合陂就在今凉城县境内。而参合陂北,应在今凉城县的北部。凉城和丰镇以北的卓资县,察右前旗、中旗和后旗等地,都应当是参合陂以北的地域。桓帝猗厓的行宫应在蛮汉山脉一带。这里出土过许多鲜卑文物。其中有晋乌丸归义侯印和晋鲜卑归义侯印等。
    从公元296年开始,桓帝拓跋猗厓越过沙漠向北巡视,然后向西攻打各国,直到公元300年,即晋惠帝永康元年,共历时5年,才从攻占的西方前线返回,投降归附他的有三十多个国家。
    当时,西晋诸王之乱愈演愈烈。公元304年,晋惠帝受成都王司马颖逼迫留住在邺城(在今河北)。匈奴别部刘渊在离石反叛,自称汉王,建立了十六国的汉国。《魏书·序纪》记载:“并州刺史司马腾来乞师,桓帝拓跋猗厓率十余万骑,帝(拓跋禄官)亦同时大举以助之,大破渊众于西河、上党。会惠帝还洛,腾乃辞师。”向西北征战的拓跋猗厓,转而联合三部,兵援西晋,攻打反叛的刘渊,挑战中原强势。
刘渊自称汉王,将都城迁到左国城,改年号为元熙。公元305年汉王刘渊攻打并州,东瀛公司马腾又向拓跋猗厓求援。拓跋猗厓率领几千轻装的骑兵去救司马腾,杀了汉王刘渊的将军綦母豚。西晋授予猗厓大单于称号,金印紫绶。
    公元305年桓帝猗厓逝世。猗厓生于父亲质于洛阳时,于公元294年即位,在位11年。《魏书》记载:“帝英杰魁岸,马不能胜。常乘安车,驾大牛,牛角容一石,帝曾中蛊。呕吐之地乃生榆木。参合陂土无榆树,故世人异之。”古时候把许多毒虫放在器皿里,使它们互相吞食,最后剩下不死的毒虫叫蛊,可以毒害人。
    后来,归附拓跋氏的代人定襄侯卫操,在大邗城树立石碑,来颂扬他的功德。有碑文赞曰:“南壹王室,北服丁零,招谕六狄,咸来归诚。超前绝后,致此有成。奉承皇室,悍御边疆。”王室、皇室指西晋,南壹王室即与西晋一心之意。当时拓跋鲜卑虽然向西北征战,但与晋很友好。
     桓帝猗厓雄踞参合陂北征南伐。而后拓跋部的许多大事都与参合陂紧密相关。代王什翼犍时,曾在参合陂会见诸部大人商议定都的大事。公元395年,魏王拓跋珪在参合陂重创后燕慕容宝。  

 

 四、拓跋部迂回于神圣的牛川

    在《水经注》中,把今天的大黑河上游称作荒干水。《魏书》又把大黑河上游地域称作牛川。牛川大体范围就是今天乌兰察布市的卓资县、前旗、中旗和后旗。拓跋猗厓、猗卢之后,牛川是拓跋部迂回之地。而且牛川也是北魏的创建者拓跋珪的出生地。
    拓跋力微有四个儿子,除太子沙漠汗被他杀死,另外三个儿子都曾继位。到了孙辈,人数就更多了,都是前辈首领的后代,继位的矛盾相当突出,相互残杀,相煎甚急。力微的孙子,代王拓跋猗卢去世之后,猗厓的儿子普根即位一个多月,于公元316年四月去世,死因不明。他的儿子刚刚出生,普根的母亲祁氏把普根的儿子立为首领。正是因为如此,一个女强人横空出世,桓帝后祁氏开始摄政。她把外交的手伸向中原,把都城迁到东木根山,角力猗厓的侄子拓跋郁律,并谋害他。这个时期拓跋部的政权在牛川、宁川和盛乐迂回。
    桓帝猗厓的皇后祁氏,有的史书说是惟氏。《魏书·列传·皇后》记载:“桓帝皇后祁氏,生三子,长曰普根,次惠帝,次炀帝。平文崩,后摄国事,时人谓之女国。后,性猛忌,平文之崩,后所为也。”祁氏把持了国政,派遣使者与后赵修好,所以后赵人称使者为“女国使”。
    祁氏摄政,难得人心。于是皇室发生了权力角逐, 公元316年冬,平文帝拓跋郁律即位。拓跋郁律是思帝拓跋弗的儿子,沙漠汗的孙子,很有威望和谋略,即位两年,疆土扩大到西至伊犁河,东至黑龙江、松花江、牡丹江,拉弓骑马的士兵发展到将近一百万。公元319年,刘曜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刘曜派遣使者和拓跋郁律请和,拓跋郁律不接受。公元319年冬季,石勒建立赵国,自称赵王,派遣使者到代国乞求和好,请做兄弟。拓跋郁律杀死石勒的使者与他绝交。拓跋郁律还拒绝了东晋司马睿的爵服,表示不受晋封,而且练兵习武,有平定南方的心意。平文皇帝郁律在位五年,公元321 年,被祁氏谋害,桓帝的中子拓跋贺傉(nù)即位,为惠帝。
    祁氏的儿子惠帝拓跋贺傉开始亲政时,因为盛乐的下属各部大多不服号令,便离开盛乐,在东木根山修筑城堡,于公元324年把都城迁到那里。《魏书·序纪》记载:“乃筑城于东木根山,徙都之。”而《资治通鉴》有“平文皇帝始都东木根山”的记载。关于东木根山,一直是史学界的一个不解之谜,各有其说。就其位置,史地专家莫久愚先生认为在今卓资山境内。这一判断很接近。
    凉城县小坝子滩曾出土晋乌丸归义侯和晋鲜卑归义侯金银印及四兽形金饰件,其中背面有猗厓的铭文。我根据莫久愚先生的判断推想,或者更具体一点说,木根山及猗厓的行宫就在小坝子滩周边。
    拓跋珪是北魏的创建者,后人对拓跋珪的出生地有很多的推断。《魏书》记载:“以建国三十四年七月七日,生太祖于参合陂北,其夜复有光明。昭成大悦,群臣称庆,大赦,告于祖宗。”参合陂北是哪里呢?如果按照拓跋禄官分国三部,让拓跋猗厓统领参合陂北而推断,参合陂北应在西汉定襄郡的西北部,这一带分布有定襄郡的襄阴、武皋(ɡāo)、武要三个县。《魏书》常引用西汉漠南的郡县地名。这里也是过去拓跋部西部大人的统领范围。这三个县应在今天乌兰察布市的凉城县、卓资县、察右中旗的区划之内。这样的话,拓跋珪的出生地可能在这一范围。
    什翼犍的太子拓跋寔去世后,怀有身孕的贺氏十分悲伤。当时,代国多有战事,皇室后宫必须跟随大军迁徙,贺氏随同游于云泽。云泽即指有山有水的风景之地。此地应是今天的辉腾席勒,俗称灰腾梁,西汉置定襄郡的武要县,气候很凉爽,北有九十九泉,自古就是风景名胜之地。贺氏游览这天,是七月七日,住在这里,感觉孩子就要出生了。《魏书·太祖纪》记载:“初因迁徙,游于云泽,既而侵袭,梦日出室内。”这天夜里生下拓跋珪。后来,拓跋珪经常登上武要北原,观看九十九泉。
    漫游史海,可以畅想古代的乌兰察布草原。长川、牛川,水草丰美,一线相连;岱海、黄旗海、九十九泉,湖泊众多,如明珠镶嵌。拓跋部在这里尽享着天堂草原。触景生情,这些地方都可以触摸到古代的游牧文明,都可以回溯那大帐毡包的漠南春秋。

 

 


(作者系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写作协会会员、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理事。著有《盛乐春秋》、《细说拓跋鲜卑和盛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