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二人台艺术的属性与发展方向(下)

 

论二人台艺术的属性与发展方向(下)

 

■ 邢 野

 

 

艺术属性之四—曲艺的特点二人台(西路)又有科子、数板、快板、绕口令、串话、呱嘴、猜拳等多种称谓。东路二人台俗称揪烂席片、戳古董。

二人台的快板、呱嘴、串话,合辙押韵,流畅上口,用内蒙古西部区方言表演。许多艺人都有即兴编创、出口成诵的能力。其平仄关系较随意,无一定之规。其韵律遵循“十三辙”。共和国成立前的艺人多系乞丐,表演时,自打四块瓦或梆子击节相助,具有易学易记、便于普及流行的特点。许多说唱快板的艺人、艺术家,都有自打自唱、即兴咏诵的技能,他们见物发端、连类引发,以生活中的事物为素材,编创出许多脍炙人口的段子。这些曲艺的段子多数短小精悍,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内容,有的段子甚至全篇只押一个韵。在偏辟的农村,文化比较落后,这些段子对于启迪智慧很有作用。特别是二人台的一些曲艺节目如《婚姻法好》《土改》《计划生育》《安全乘车》等,在配合历次政治运动或社会宣传等文艺活动中,往往能起到很好的宣传教育作用。

艺术属性之五—小品的特点

小品,原指佛经或有关宗教内容的简单读本、故事;现指简明扼要的杂文故事或简洁短小的艺术作品,如广播小品、戏剧小品、话剧小品、器乐曲小品等。近几年来,二人台艺术也向这方面发展,产生了一批深受大众欢迎的戏剧小品,如剧作家柳志雄创作的《最后一头驴》《投诉热线》《中秋月圆》《新女婿登门》《导游》等。其中《最后一头驴》《投诉热线》获得“中国曹禺戏剧奖•小戏小品奖”。

二人台小品的主要特点是用内蒙古中西部方言为主要陈述方式,学、说、逗、哏、唱、舞兼备,同时还学习借鉴了话剧的一些表演特点与形式。其主题突出,特点鲜明,通俗易懂,且无音乐伴奏。三两个人一台戏,其服饰、画妆等较大众化,道具简单,适合于艺术团体流动演出,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

艺术属性之六—戏曲的特点

作为戏曲,或作为一个剧种,要有剧本、唱腔、表演程式、音乐伴奏、舞台美术等方面,还应有剧种的代表演员。二人台的许多剧目,如《走西口》《钉缸》《摘花椒》《回关南》等,已具备了这些发展过程中,作为二人台的代表性剧目,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并得到各方面的认可;也涌现出像云双羊、计子玉、樊六、刘银威、亢文彬、顾晓青、韩世五、武利平这样的代表人物。

仍以二人台传统剧目《走西口》为例:从题材方面讲,《走西口》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描写清咸丰年间山西省的老百姓因灾荒所迫而背景离乡,北出塞外谋生的故事。从人物角色方面讲,有唱生角的太春,有唱旦角的玉莲。从唱腔方面讲,有[哭板](大亮调)[慢板][慢二流水板][流水板][快板]等。从表演方面讲,有根据剧情发展而设定的对白、上下场、各种做科等。从切末装置方面讲,有布景、道具等。从语言方面讲,用的是晋方言。所有这些,都是二人台作为戏曲艺术应该具备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二人台戏曲的艺术特点,其形成同样遵循着“以民歌唱故事”这样一个模式发展而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三打一挂一走”(《打金钱》《打连成》《打樱桃》《挂红灯》《走西口》)即如此。这些剧目主题健康,表演形式活泼,旋律优美,剧中故事、人物大多来源于现实生活,因此它们有着广泛的群众性,百余年来久唱不衰,并产生了许多艺术家,同时也派生出多种剧本。

艺术属性之七—新歌剧的特点

新歌剧的创作与流行,兴起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19513月绥远省人民政府举办的第一届民间艺术学习班后,对各地的民营剧团先后实行“改制、改人、改戏”的“三改政策”,即改变旧戏班子的建制,改私营为合作,继之改为全民所有制;对旧社会过来的艺人加强思想改造,根除其劣习(如抽洋烟);加工修改传统剧目,剔除个别剧目中的糟粕成分。此后,产生了一批新歌剧,如反映土地改革的《徐家沙梁》,反映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一双鞋》,反映妇女受压迫、争取婚姻自由的《方四姐》等。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国进一步掀起“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高潮,由呼和浩特市民间歌剧团上演的《红花朝阳开》《三棵树下》《救救她》《花落花开》,由包头市民间歌剧团上演的《娄小利》《南海长城》,由包头市九原区乌兰牧骑等单位联合上演的《西口好人》,由内蒙古二人台艺术团上演的《折箭教子》《巴雅尔与大花眼》,以及由乌兰察布市东路二人台实验剧团上演的《风雨山乡路》《四川外来妹》等,均受到一致好评。

作为二人台新歌剧,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改编、移植兄弟剧种的剧目。同时借鉴兄弟剧种的表演程式、音乐编配和打击乐器锣鼓经等。如从晋剧移植改编的《柜中缘》,从京剧移植的《春草闯堂》,从评剧移植的《箭杆河边》《向阳商店》,从话剧移植的《雷锋》《于无声处》,其他还有《刘三姐》《洪湖赤卫队》《南方来信》等,都是用二人台的传统曲调改编的歌剧,这些剧目演出后,同样获得了广大观众的好评。

这些新歌剧,能够站在时代的前沿,用新观点、新方法反映并歌颂新事物,剧目新、内容新、演员新、表演形式新,为传统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与因素。许多演员就此得到学习与锻炼。新歌剧的特点,还在于它能广泛地学习并吸收其他兄弟剧种曲种,如话剧、歌剧的艺术特点与表演形式等,以丰富并壮大自己。

艺术属性之八--用二人台作为母体 创建新剧种

二人台作为民间传统小戏,从生成到发展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诸多领导、艺术家、艺人乃至文人墨客、票友都曾考虑如何更好地发展二人台,或者说改革二人台。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三改”政策,应该说是对二人台一次成功的改革。及至1960年—1964年全国性的大演现代戏、“文化大革命”中学演“革命样板戏”对二人台艺术的猛烈冲击,十一届三届全会后文艺大繁荣对二人台的影响,等等,都没有把二人台那传统的、根深蒂固的、百听不厌的《走西口》《挂红灯》改革掉。走一走,看一看,无论哪一次二人台文艺会演,县级的、市级的、省级的、晋陕蒙冀联办的,一曲凄惋悲凉地地道道原汁原味的“哥哥走西口,妹妹也难留”和红火热闹、一打一个“黏蛋”(黏,方言音读冉)的《挂红灯》,赢得多少掌声?多少次捧走奖杯!多少个演员因为演唱这些传统曲目而名声大振。这充分说明二人台深厚的人民性与艺术性。

于是,20世纪80年代,包头市以李野为首的文艺工作者提出了他们的创意;音乐方面用二人台传统的曲联体唱腔作为基本唱腔,套用晋剧板腔体的演唱特点,借用晋剧武场的锣鼓;演员的表演借鉴晋剧、京剧的程式动作;其他切末装置都从晋剧搬来。不仅如此,还把原包头市晋剧团与包头市民间歌剧团(二人台剧团)二团合一,集中“尖子演员”攻关,同时由搞音乐创作的工作人员编创新腔。具体做法是:以二人台传统唱腔流水板的《走西口》为基调,采取拉宽节奏(成为慢板)、紧缩节奏(成为快板),而新创出适于女腔的“口调”。以二人台传统唱腔流水板《爬楼》为基调,采取同样手法创作出“楼调”等。当时提出的口号与遵循的宗旨是:“博采众家之长,化为己身血肉,保持发扬个性,开拓自家道路。”

该团还创编并演出了描写汉代昭君出塞,与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和亲的大型歌剧《丰州滩传奇》。先后在呼和浩特、北京等地进行了多场演出,获得多个奖项。及至1987年,终由国家文化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化厅、包头市的有关领导,并请专家学者等召开会议,经研究、讨论、评估、评价、认定,最后将此种艺术形式定名为“漫瀚剧”(漫瀚系蒙古语译音,沙漠的意思)。此后,从1990年以来,包头市漫瀚剧团陆续创作并演出了《契丹女》《女经理》等多个剧目。

应该提及的是,“漫瀚剧”面世20年来,至今只有一个专业艺术团体,即被称为“天下第一团”的包头市漫瀚剧团。因经济体制的改革与文艺界人才的频繁流动,尚无广泛流行于民间并被广大民众所称道的一批专业演员与喜闻乐见的剧目、唱段。

结 语

综上所述,二人台是一个融民歌、舞蹈、民间丝竹乐、曲艺、戏曲为一体的多元化的综合艺术,或称其为地方小戏。说它是小戏,是说二人台还不是十分程式化的剧种,它本身所具备的多元化的属性,说明他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兼收并蓄、包容万象的能力与特点,它的可塑性很强,也很明显。二人台艺术有着如此广泛的艺术特点与属性,上至达官显贵,下到平民百姓,不分男女老幼或民族与地区的差别,都有它生存的土壤与喜爱的观众,这是该艺术之所以能够广泛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这是百余年来繁息在这一地区的各族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作、用自己的心血汗水浇灌的艺术之花。

上述八种艺术形态的存在与发展,饱含着人民大众的审美观与艺术价值观,是人民大众心声的再现。哪一项都不能轻易割舍,以个人的喜好去评判一种艺术的存在价值甚至去留与否,是主观的、片面的,是不符合二人台艺术的发展规律的。因此,二人台如何发展,向哪个方面发展,又是一个复杂并值得深入探析的问题。不可妄下定义、妄下结论,历史的教训值得注意。但不管怎样发展,有一条必须强调,就是要遵循二人台发展的艺术规律,不可人为地、主观地决定二人台如何发展,而是应该扶持二人台朝着符合它本身的艺术规律的道路去发展。(全文完)

(作者系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通志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