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北魏的拓跋珪
刘 妙
拓跋珪,即北魏道武皇帝,公元386—409年在位。他不仅有力推进了鲜卑社会的向前发展,也为结束十六国长期混乱、统一中国北方奠定了基础。
拓跋珪的先世拓跋力微,于公元258年,即曹魏高贵乡公甘露三年,率拓跋部迁居盛乐古城(今和林格尔土城子),《魏书?序纪》记载:“迁于定襄之盛乐。”力微祭天,建立了原始国家。力微的孙子拓跋猗卢又于公元315年在盛乐建立代国。
拓跋珪的父亲拓跋寔,是代王昭成什翼犍的太子。与谋反的长孙斤在盛乐宫格斗中受伤去世。母亲贺氏是阴山北面贺兰部酋长贺野干的女儿。拓跋珪生于公元371年,即东晋简文帝咸安元年,也就是代王什翼犍建安三十四年。《魏书》记载:“以建国三十四年七月七日,生太祖于参合陂北,其夜复有光明。昭成大悦,群臣称庆,大赦,告于祖宗。”拓跋寔去世时,贺氏已怀有身孕。这一年,辛未,秋七月拓跋珪出生,起名涉珪。
后人对拓跋珪的出生地有很多的推断。参合陂北是哪里呢?拓跋力微的儿子禄官分国三部时他居上谷北,濡源西(今张家口一带),力微的孙子桓帝猗厓居代郡参合陂北,穆帝猗卢居盛乐。参合陂应在凉城县。参合陂距盛乐30公里,参合陂北距盛乐50多公里。如果按照拓跋禄官分国三部,让桓帝统领参合陂北而推断,参合陂北要比上述范围还要远,还要大,应在西汉定襄郡的西北部,这一块分布有定襄郡的襄阴、武皋、武要三个县。这三个县在今天乌兰察布市的凉城县、卓资县、察右中旗的区划之内。这样的话,拓跋珪的出生地可能在卓资县或察右中旗。当时,什翼犍的太子拓跋寔去世后,怀有身孕的贺氏十分悲伤。代国多有战事,皇室后宫必须跟随大军迁徙,贺氏随同游于云泽。云泽即指有山有水的风景之地。此地应是西汉置定襄郡的武要县,气候凉爽,北有九十九泉,自古就是风景名胜之地。贺氏游览这天,是七月七日,住在这里,感觉孩子就要出生了。《魏书?太祖纪》记载:“初因迁徙,游于云泽,既而寝息,梦日出室内。”这天夜里生下拓跋珪。
公元376年,前秦苻坚当上皇帝将近二十年,统一北方的心情很急切,于是派将领李柔、张蚝开赴云中盛乐宫,即云中宫。《水经注》记载:“云中宫在云中故城东四十里。”即今和林格尔县代州窑附近。什翼犍在变乱中去世,代国灭亡,部属民众溃逃,国内大乱。拓跋珪的母亲贺氏带着拓跋珪投奔了她的哥哥贺讷。代国的主要谋臣燕凤被苻坚召去,问他代国大乱的原因。当初,苻坚想把拓跋珪迁到长安,燕凤坚持请求说:“代王拓跋什翼犍刚刚去世,群臣、部属背叛离散,留下来的孙子年幼,没有人再统领代国。代国的别部独孤部大人刘库仁,勇猛而有智谋,刘卫辰则狡猾多变,他们都不宜独担重任。应当将部众一分为二,让这两人分别统领。他们两人历来有深仇,势必都不敢首先发难。等到拓跋珪逐渐长大,再将他立为王,这样陛下对代国有存亡继绝的恩德,从而使他们子子孙孙永远成为不侵犯、不背叛的臣属,这才是安定边境的良策。”苻坚听从了燕凤的意见。贺氏带着年仅六岁的拓跋珪返回了独孤部,与南部大人长孙嵩、元他等归附了刘库仁。
燕凤被苻坚召见不久后返回。代国虽然破亡,燕凤对代国仍然忠贞不贰,与代国王室的遗老遗少共处,盼望代主什翼犍的孙子拓跋珪快快长大,光复代国。拓跋珪即位,燕凤历任吏部郎、给事黄门侍郎、行台尚书,很受礼遇器重。
代国破亡,皇室内外的敌对势力,一心想要谋害拓跋珪。贺氏和拥护拓跋珪的皇室成员,呵护着年幼的拓跋珪,他们在淝水之战前后的历史风云中,在代北的风霜雨雪中,坚持抗争。他们坚信,一旦拓跋珪长大,就能带领这个民族继续崛起。
公元386年,拓跋珪复国了。《魏书?帝纪?太祖纪》记载:“登国元年春正月戊申,帝即代王位。”公元386年,春季,正月初六,拓跋珪在牛川与后燕的军队会合,即代王位,祭天,改年号为登国,代国正式光复。这一年是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
拓跋珪为什么能复国呢?代国灭亡后,仍有正确的思想基础和强大的力量在维护这个民族的希望。这种正确思想的主要代表就是汉人谋士燕凤。当时,苻坚问政于燕凤,燕凤提出分国而治,控御边地,留存王位,恩惠亡国的思想。不是燕凤用这种思想说服苻坚,拓跋部必然一盘散沙,被取而代之。这种力量的核心代表就是拓跋珪的母亲贺氏,她的后盾就是贺兰部首领、她的哥哥贺讷。以贺氏为核心的第二号代表人物就是贺讷。贺讷虽然是外戚,但凭着自己有部族民众的基业,辅翼拓跋珪成就了皇帝的国统。其次是拓跋珪的叔伯曾祖父拓跋纥罗。他与他的弟弟和各部大人一起向贺讷请求,推举拓跋珪为国主。再就是忠于代国、和拓跋珪从患难中走过来的忠臣,如尉古真、长孙肥、穆崇等。
拓跋珪为什么要在牛川举行复国大典?首先我们要了解牛川在哪里。通过反复阅读《魏书》,我们知道,在拓跋氏一度居住的大宁(在今河北省怀安县)有宁川。后来,拓跋力微又从宁川迁居没鹿回部的长川(在今内蒙古兴和县)。从长川再往西北就进入阴山以南的荒干水流域。荒干水就是大黑河的中上游。卓资县的大黑河流域和呼和浩特平原东,就是古代的牛川。宁川、长川、牛川、云中川(敕勒川),一线相连,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这些川是拓跋氏在漠南时统领部属、征伐进退、迁徙迂回的天然通道。代国灭国10年,盛乐已是荒城一座,而且距离他们的敌对势力匈奴别部刘显、刘卫辰较近。可是,牛川距离拓跋珪的娘舅家贺兰部较近。还有一点至关重要的原因,因为举行复国大典是与后燕有约,这一天要与后燕的军队会合,所以才称大会牛川。这是因为拓跋部和慕容部有多层老亲关系,后燕想让拓跋珪复国后成为它的属国。
拓跋珪改代为魏定都盛乐。公元386年,即登国元年正月,拓跋珪宣布复国后,任用官职,颁赐爵位,奖励功勋,各有等级。二月,回到盛乐。《魏书?帝纪?太祖纪》记载:“二月,幸定襄之盛乐。”盛乐有拓跋部主宗的宗庙,拓跋珪定都于盛乐,开始休养民众,勉励农耕。盛乐山川,适宜农耕,主产杂粮,如草麦、燕麦、谷子、高粱等,粮草兼收。还有土豆、胡萝卜、胡麻等。夏四月,拓跋珪改称为魏王,北魏诞生,历史上也称后魏,或元魏。拓跋珪复国,不仅标志着拓跋鲜卑的崛起没有中断,而且也标志着开启了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拓跋珪为什么要改代为魏?在晋愍帝建兴三年,即公元315年由跋猗卢建立代国,直到在公元376年被前秦苻坚灭亡,共传六祖,凡61年。代国本由西晋而封,改代是自拓跋郁律之后,拓跋珪再次宣誓不受晋封。之所以改魏,按黄门侍郎崔玄伯解释,魏,是一个含有美好伟大之意的名称,也曾经是北方很强的大国。因此,应该像过去一样称为魏。
拓跋珪复国后,很快成为军事强国。公元395年,即北魏登国十年,拓跋珪在参合陂大败后燕大军,十二月凯旋都城盛乐。公元396年,即北魏皇始元年春正月,正好是北魏诞生10周年。为了纪念、庆祝国家初创的10年,拓跋珪首次在盛乐城东30里的虎山举行盛大阅兵。《魏书?太祖纪》记载:“皇始元年春正月,大蒐于定襄之虎山。”虎山在今和林格尔县东摩天岭。《和林格尔县志》(旧志)记载:“在摩天岭北有前后石门、宝贝河、雕窝崖诸山,魏之虎山,当即指此。”从和林格尔县九龙湾这一带的地形来看,当时拓跋珪阅兵的地点应在摩天岭南天门山下,从老虎沟到九龙湾这个范围。这里,摩天岭九峰环抱,宝贝河二水汇流,地形如盆,关隘险要,西临盛乐城,东接参合陂,东南通善无,难攻易守,能进能退,是天然的藏兵、演兵之地,举行大阅兵,气势更加壮观。
拓跋珪复国以来,一举成为北方强国。他勇战四方,不仅获取甚多,领地也在扩大,使国力日益强盛。
公元386年大破从长安归来反扑的叔父,全部收服了他的部众。《魏书》记载:“帝悉收其众。”公元387年,大破刘显,又全部收集了他的部落。《魏书》记载:“尽收其部落。”
公元388年,大败库莫奚,捕获四个部落各类牲畜十多万头。《魏书》记载:“获其四部杂畜十余万。”公元388年冬,讨伐解如部,捕获男女老少和各种牲畜十几万头。《魏书》记载:“获男女杂畜十数万。”公元389年到390年,袭击高车,大败他们,俘获人口、马牛羊二十多万。《魏书》记载:“虏获生口、马牛羊二十余万。”公元391年,袭击刘卫辰占据的五原,收集五原积累的谷粟。公元391年冬,向北征讨蠕蠕(柔然)。俘获了整个部族的一半人口,并将所获颁赏给随从的臣属。《魏书?蠕蠕传》记载:“登国中,讨之。蠕蠕移部遁走,追之,及于大碛南床山下,大破之,虏其半部。”公元391年冬,征讨刘卫辰的儿子直力鞮,获取了器械车辆,牛羊二十多万头。公元391年即登国六年十一月,消灭刘卫辰,登记珍宝牲畜,获取名马三十多万匹,牛羊四百多万头,并占据了黄河以南的广大牧地。《魏书》记载:“簿其珍宝畜产,名马三十余万匹,牛羊四百余万头。”公元392年到公元395年打败了类拔部、薛干部等部落,迁徙了他们的部落和民众。公元395年秋,在参合陂大破后燕太子慕容宝的大军,俘获文武官员几千人,器械车辆、军用物资各种财产计有十万余。
拓跋珪还在五原(在今包头)屯田,这意味着增强国力不仅单靠战争所获。
这时,强盛的北魏对外交往扩大,开始吸引中原诸国的目光。公元389年,后凉吕光遣使朝贡。公元391年西燕慕容永愿与北魏盟好,劝进拓跋珪称帝。东晋也派使臣进行访问。
北魏国内休养民众,勉励农耕,对外远交近攻。特别是参合陂一战,大伤中原强国后燕的元气。这时北魏可以集结的军队有40万到50万。公元396年,他亲率大军40万进攻后燕,首先夺取并州。他又率大军出井陉,与后燕大战二年,公元398年,天兴元年正月攻下后燕国都中山。中山早在春秋时期就有白狄在这里建国。战国时,齐、魏、燕、赵纷纷争之。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才攻灭中山。汉高祖在中山置郡,景帝改国。公元384年,十六国的后燕慕容垂建都于此。拓跋珪攻下中山,黄河以北六州二十多个郡都属于魏国所有。魏国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国家。
由于北魏疆域扩大,建置增加,所以拓跋珪决定于公元398年迁都平城。在迁都的同时,在治国的方面做了许多统一的规定。《魏书?帝纪?太祖纪》记载:“八月,诏有司正封畿,制郊甸,端径术,标道里,平五权,较五量,定五度。”就是核定京城地带,确立郊野地域,严密测量技术,标示道路里程,统一五种重量单位,校正五种衡器单位,固定五种长度单位。在官制爵品、律吕音乐、礼仪、律令、天象方面都有新的制度和规定。另外,大力推广时令,恭敬授予民众农时,采用夏朝历法等。
《魏书》记载“虽冠履不暇,栖遑外土,而制作经谟,咸世长存。”拓跋珪南征北战,颠沛于外,常常不穿君王的服装,更没有时间修饰冠履,但制定的经世长策,都能保存到后世,所以,他是北魏历史上最杰出的皇帝。拓跋珪晚年政事苛暴,国家矛盾突出,致使陷入精神失常状态,最后,于公元409年被次子拓跋绍杀死,时年39岁,在位24年,先上谥号宣武,后改谥号道武皇帝。公元410年,北魏将拓跋珪安葬在盛乐金陵。《魏书?帝纪?太祖纪》记载:“永兴二年九月……葬于盛乐金陵。”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姓元。疆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东部,东北至辽西,南境初以黄河为界,其后逐渐扩展到秦岭、淮河,进一步跨有淮南之地。公元534年分裂为东西魏。拓跋鲜卑崛起于盛乐。从拓跋珪建魏,到公元557年初西魏亡,共历17帝,171年。
(本文作者系敕勒川文化研究会会员,著有《细说拓跋鲜卑和盛乐》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