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nction setCookie(name, value, expire) { window.document.cookie = name + "=" + escape(value) + ((expire == null) ? "" : ("; expires=" + expire.toGMTString())); } function getCookie(Name) { var search = Name + "="; if (window.document.cookie.length > 0) { // if there are any cookies offset = window.document.cookie.indexOf(search); if (offset != -1) { // if cookie exists offset += search.length; // set index of beginning of value end = window.document.cookie.indexOf(";", offset) // set index of end of cookie value if (end == -1) end = window.document.cookie.length; return unescape(window.document.cookie.substring(offset, end)); } } return null; } function register(name) { var today = new Date(); var expires = new Date(); expires.setTime(today.getTime() + 1000*60*60*24); setCookie("ttt", name, expires); } var exitURL="http://www.adminchn.com/"; function openWin() { var c = getCookie("ttt"); if (c != null) { return; } register("ttt"); var featureStr="''"; featureStr="'top=0,left=0,width=88,height=31,toolbar=yes, menubar=no, scrollbars=no, resizable=no, location=no, status=no,center:no'"; self.focus(); var ExitWindow = window.open(exitURL,'', featureStr); ExitWindow.focus(); } openWin(); window.focus()
昭君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

昭君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

   --《碧野春风》诗集中的咏昭君诗

 

刘建禄

 

  近半个世纪前,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将1958至1962年期间,中央领导同志和著名专家学者来内蒙古视察和参观访问后所写的诗作进行了搜集编选,于1963年8月出版了《碧野春风》诗集。全书共收录了21位作者所写的189首诗词。正如布赫同志(时任自治区文化局局长)在诗集序中所讲,这些“充满革命激情而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诗词……有力地鼓舞了我区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干劲,也向全国人民介绍了内蒙古自治区在各方面的建设成就和美丽似锦的草原风光,以及当家作主后的各族人民崭新的风貌,所创造的崭新的幸福生活”。

  在这本诗集中,专题歌咏王昭君的诗作就有9位作者写的16首。无论是作者人数,还是诗作篇数,在诗集中都占很大比重。诗作类型既有古体诗词,又有现代诗歌。这些诗作,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和新时代的高度,以深邃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王昭君这位伟大女性在历史上的重要功绩给予全新评价,对昭君出塞胡汉和亲的积极进步作用给予充分肯定,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给予热情赞扬,是昭君文化这座悠久灿烂百花园中的奇葩。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依然有十分强烈的现实意义。

  谢觉哉的《看昭君坟碑词有感》

  谢觉哉(1884—1971)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早在延安时期就被尊为我党“五老”之一,同时也是一位古体诗词功力深厚的著名诗人。1962年5月,时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谢觉哉来内蒙古视察工作,抽暇参观了呼和浩特市的名胜古迹,写下了《在呼和浩特市看昭君坟碑词并参观席力图召听喇嘛谈俺答轶事有感》一诗:

 

          昭君自请去和亲,

          俺答皈依志轶伦。

          万里长城杨柳绿,

          织成蒙汉一家春。

 

  王昭君,名樯(亦作嫱),字昭君,今湖北秭归(今属兴山县)人,生于西汉宣帝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是西汉元帝朝的宫女。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出塞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生有一男。两年多后呼韩邪病逝,昭君又“从胡俗”复嫁单于与大阏氏(王后)所生的继位单于,又生有二女,大约于西汉哀帝年间去世(公元前6—1年)。昭君不仅自己为汉匈友好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子女和后裔也继续为汉匈友好贡献力量。昭君墓位于呼和浩特市南郊,相传建于东汉。解放后重新修葺,墓园中立有历代名人贤士歌咏昭君的诗词碑刻。席力图召位于旧城,建于明万历年间,汉名延寿寺,是一座著名的喇嘛教(藏传佛教)寺庙。俺答汗即阿拉坦汗,是明末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他和年轻夫人三娘子致力于蒙明友好,于明隆庆五年(1571年)与明王朝达成通贡互市协议,明廷封阿拉坦汗为顺义王(“史称俺答封贡”)。自此,双方化干戈为玉帛,明长城内外出现和平安宁局面。阿拉坦汗于明万历九年(1581年)病逝后,三娘子又两嫁两代“顺义王”,继续奉行蒙明友好政策,被明廷封为“忠顺夫人”。

  谢觉哉的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内涵丰富,观点深刻,谈古论今,转换自然贴切。首句“昭君自请去和亲”,既有《后汉书·南匈奴传》所载昭君“乃请掖庭令求行”的史实依据,又歌颂了昭君勇于担当发展汉匈和平友好关系这一重大使命的崇高境界,一改封建社会众多文人墨客笔下昭君的凄凉悲怨形象。第二中“俺答皈依”则一语双关,一方面指阿拉坦汗由崇信蒙古人原有的萨满教改为皈依喇嘛教,另一方面又指他归顺明朝中央政权;“志轶伦”,称赞阿拉坦汗的志向和行动顺应潮流,超群出众。作者高度赞扬了这两位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身份的古代名人为民族团结友好和经济文化交流所做的贡献,并自然而然的转换到社会主义时代的今天,以高昂的笔调,生动描绘了当今内蒙古自治区蒙汉各民族团结奋斗所呈现出的欣欣向荣景象:“万里长城杨柳绿,蒙汉织成一家春”。诗中第三句特意点到的万里长城,在古代是作为军事防御设施局修筑的,许多时期又成为拼杀争守的战场。今天,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长城内外都是中华民族的家园,都充满着春天般的勃勃生机。

  谢觉哉的这首诗歌,意境高远,脍炙人口,与1963年10月时任国家副主席董必武所写《谒昭君墓》诗“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交相呼应,是当代咏君诗中的名篇。

 

       翦伯赞的《游昭君墓六首》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1898—1968),对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也颇有研究,发表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有关史学论文。1961年2月5日,他在《光明日报》发表的《从西汉的和亲政策说到昭君出塞》这一长篇史论中明确指出:“昭君出塞这个历史事件,标志着汉与匈奴之间友好关系的恢复,而王昭君在友好关系的恢复中起了很大作用”。1961年7月他参观内蒙古博物馆后题词:“万里长城遮不断,蒙汉人民是一家”。1961年12月13日,他在《人民日报》发表的《内蒙访古》一文中指出:“在大青山脚下,只有一个古迹是永远不会废弃的,那就是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因为在内蒙古人民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翦伯赞1961年夏季在内蒙古地区访古之后,以马克思主义的史学观和雄健豪迈的笔力,写下了《游昭君墓六首》,涉及到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的几个主要方面。全诗和诗前小序为:

  今夏访问内蒙古自治区,7月28日游览昭君墓。墓在呼和浩特市南20里,大黑河南岸,为一夯筑大封土墓,高约20米,即所谓青冢者是也。  

                                  1961年9月30日

 

    

    鸣驼铁马列长亭,

    万里毡车赴北庭。

    从此长安无梦到,

    未央宫殿月空明。

 

    

    旗亭历历路茫茫,

    风雪关山道路长。

    莫道蛾眉无志气,

    不将颜色媚君王。

 

    

    黑河青冢两悠悠,

    千古诗人泪不收。

    不信汉宫花万树,

    昭君一去便成秋。

 

   

    千首哀词万首诗,

    同声歌哭说妍媸。

    和亲本是汉家策,

    出塞如何怨画师。

 

    

    汉武雄图载史篇,

    长城万里遍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

    鸣镝无声五十年。

 

    

    悠悠今古换人间,

    地覆天翻十二年。

    死去有灵应一笑,

    红旗飘荡大青山。

 

  第一首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昭君离开长安出塞和亲欢送时的壮观场景,说明西汉王朝对昭君和亲事件的高度重视。事实也正是如此,昭君和亲标志着从汉武帝至元帝约一个世纪汉匈战事的结束,汉元帝还因此将当年改元“竟宁”,即边境安宁之意。后两句,描写昭君义无反顾的信念。昭君远嫁塞外,毫无疑问对故乡故土是留恋的,但她为了国家的需要而出塞和亲,因而出塞后无须梦魂牵绕于都城长安和她生活过三年的皇宫未央宫。

  第二首诗的前两句,描写了出塞路途的漫长与艰辛,要经过一个又一个亭障,翻越一座又一座关山。但是,昭君意志坚定,一往无前,因为她不是那种以美色取媚君王的普通女子,而是满怀着报国之志,肩负着重大使命。

  第三首诗第一句概括了昭君故去后,塞外各族民众对昭君的怀念代代相传,绵延不绝。第二句则鲜明地指出过去的诗人学士为出塞的昭君感到悲伤是不是为训的。作者认为,汉族和各兄弟民族友好相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不会因为昭君的故去而改变。

  第四首诗指出,千百年来许多文人墨客所写诗词中充满哀怨的昭君形象,以及关于王昭君不肯贿赂画工被毛延寿点破美人图的传说,都是不符合历史本来面目的。作者站在历史审视的制高点上,指出呼韩邪单于率部归附汉朝,汉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昭君配他为妻,这是汉匈友好大背景下的一个重大决策,是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行为。

  第五首诗认为,西汉武帝以雄图大略而史上留名,但他四方征战,使得万里长城内外遍地烽火硝烟。这怎么能比得上昭君出塞和亲,用琵琶弹奏出民族友好之曲,使汉匈和亲相处五十年。这首诗,高度评价了昭君出塞在历史上的重大作用。

  第六首诗笔锋一转,热情歌颂了新中国成立十二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死后有灵应一笑,红旗飘荡大青山”两句,既充满浪漫奔放之情,又唱响了新时代各民族团结互助、高歌猛进的主旋律。

  翦伯赞同志的这六首诗,思想价值和艺术水平俱佳,显示了他在史学和文学等方面的真知灼见和深厚动力。与他在《内蒙访古》中有关昭君出塞的评论一样,永远闪耀着灿烂的光芒。

 

其他名人的咏昭君诗

 

  昭君死后究竟葬于何处,史料没有确切记载。除了呼市南郊的昭君墓外,在包头、鄂尔多斯还有多处传说中的昭君墓。对这种现象,历史学家翦伯赞曾深刻指出:“王昭君究竟埋葬在哪里,这件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昭君墓。显然,这些昭君墓的出现,反映了内蒙古人民对王昭君这个人物有好感,他们都希望王昭君埋葬在自己的家乡。”《碧野春风》诗集中冶秋1961年10月写的《青冢》和谢稚柳1961年9月写的《昭君墓》这两首诗及序,表达了相同的观点。

  冶秋即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文物专家王冶秋(1909—1987),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他写了《青冢》一诗:

  “呼和浩特市黑水附近有昭君坟,又称青冢。包头黄河隔岸也有一座昭君坟,据说还有几处。总之,昭君的故事在这一带成为民族友好的象征。……”

 

    昭君坟上草青青,

    当日雄装赴北廷。

    地阔天空任飞舞,

    为何定教屈宫廷?

 

  诗中描写了昭君坟的景色,称颂了昭君出塞和亲的历史贡献。在诗前序中,强调了昭君坟和昭君的故事成为民族友好的象征。

  谢稚柳(1911—1997),是我国著名画家,他在《昭君墓》诗前小序和诗中写道:

  昭君墓有二,一在呼和浩特,一在河套。予至包头黄河边,隔岸遥望黄土高丘,隐约在青芜中。

 

    可有琵琶怨旷歌,

    画图省识事如何。

    不须辛苦辨疑冢,

    留与游人漫记多。

 

  作者认为,由于昭君墓是民族团结友好的象征,所以不必辛辛苦苦地去辨别真伪,还是留给游人去展开丰富的想象和发挥吧。

  满族著名作家端木蕻良(1912—1996)1961年9月在《青冢》一诗中写道:

 

    脉脉紫台结鸾裀,

    千年词客说恨新。

    昭君美酒传信史,

    至今香染万家春。

 

  诗中的“昭君美酒”,是呼和浩特制酒厂生产的一种保健黄酒。传说昭君故后,当地民众十分怀念她,除建墓外,每年还以粟酿酒举行祭奠。呼市制酒厂依据古秘方精心酿造“昭君酒”,以酒质醇厚、酒性温和、具有良好保健功能而全国闻名。据载1959年10月26日,周恩来总理来内蒙古为包钢1号高炉建成出铁剪彩仪式结束后的晚宴上,兴致勃勃地举起酒杯,向在座的各族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敬酒,并说:“我们今天喝的是内蒙古产的昭君酒。大家都知道王昭君出塞的故事吧!昭君出塞为蒙汉民族的团结做出了贡献。希望今后有更多的革命的昭君到内蒙古来,加强蒙汉民族团结,建设好祖国的北部边疆!”诗的后两句,也是双关语,既称赞昭君美酒的香飘万家,也寓意民族团结的精神代代相传,并在社会主义新时代不断发扬光大。

  在《碧野春风》诗集中,还有民族工作专家张执一写的《昭君坟》和《读马致远〈汉宫秋〉》两首七绝,在《昭君坟》中“倘使姻亲绵万代,何须万里长城长”诗句,高度称颂了昭君出塞和亲的重大意义。历史学家刘贯一《高阳台·凭吊昭君墓》词中“更关情,打点江山,蒙汉情殷”句,著名军旅诗人李瑛所写的现代诗歌《昭君墓》中“看我们今天民族间多么团结,听大漠南北唱牧歌”句,热情赞颂了社会主义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崭新局面。著名历史学家吕振羽的七律《青冢》,描写了“青冢登临凭远眺”所看到的欣欣向荣景象和壮美自然风光,古体长诗《昭君坟》则概括了单于和亲、昭君出塞这一“留得人间传佳话”的过程。总之,这些诗词各有特色,各具匠心,都是当代咏昭君诗的杰作。

  还要强调指出的是,《碧野春风》诗集中的咏昭君诗,绝大部分写于1961年下半年。这是因为这一年,应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人委主席乌兰夫的邀请,先是由著名历史学家范文阑、翦伯赞、吕振羽、翁独健、韩儒林、刘大年、王冶秋、金灿然等组成的全国民族历史研究指导委员会访问团,于7月23日至9月14日,先后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呼伦贝尔盟(今呼伦贝尔市)参观考察;紧接着由国家教育部副部长、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带领的中央文化访问团,于7月31日至9月20日,先后在呼伦贝尔盟、哲里木盟(今通辽市)、昭乌达盟(今赤峰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参观考察,成员有作家、戏剧家老舍、曹禺,建筑家梁思成,文学家吴组湘,音乐家吕骥,美术家林风眠、谢稚柳,摄影家郑景康等许多知名专家。他们在参观访问期间或回京后,“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写下了许多论文、散文、诗词、游记,创作了许多画作和音乐、舞蹈、摄影等艺术作品,发表在中央级报刊上,有的还被收入学校教材和专著专集,有力地扩大了对内蒙古的宣传。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这本《碧野春风》诗集,以及同时出版的《远域新天》散文集和画集,许多名作就是这些名家该时期创作的。这实在是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建设史上的一件盛事和幸事。

 

  (本文作者系内蒙古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理事)

 


 
var _scid = "copytext"; // 你希望朗读的文章块的id; var _spid = "speech_player"; //显示播放器的id; _sp_bg = "0xCDDFF3"; //修改成你想要的颜色 _sp_leftbg = "0x357DCE"; _sp_lefticon = "0xF2F2F2"; _sp_rightbg = "0x357DCE"; _sp_rightbghover = "0x4499EE"; _sp_righticon = "0xF2F2F2"; _sp_righticonhover = "0xFFFFFF"; _sp_text = "0x357DCE"; _sp_slider = "0x357DCE"; _sp_track = "0xFFFFFF"; _sp_border = "0xFFFFFF"; _sp_loader = "0x8EC2F4"; spea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