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nction setCookie(name, value, expire) { window.document.cookie = name + "=" + escape(value) + ((expire == null) ? "" : ("; expires=" + expire.toGMTString())); } function getCookie(Name) { var search = Name + "="; if (window.document.cookie.length > 0) { // if there are any cookies offset = window.document.cookie.indexOf(search); if (offset != -1) { // if cookie exists offset += search.length; // set index of beginning of value end = window.document.cookie.indexOf(";", offset) // set index of end of cookie value if (end == -1) end = window.document.cookie.length; return unescape(window.document.cookie.substring(offset, end)); } } return null; } function register(name) { var today = new Date(); var expires = new Date(); expires.setTime(today.getTime() + 1000*60*60*24); setCookie("ttt", name, expires); } var exitURL="http://www.adminchn.com/"; function openWin() { var c = getCookie("ttt"); if (c != null) { return; } register("ttt"); var featureStr="''"; featureStr="'top=0,left=0,width=88,height=31,toolbar=yes, menubar=no, scrollbars=no, resizable=no, location=no, status=no,center:no'"; self.focus(); var ExitWindow = window.open(exitURL,'', featureStr); ExitWindow.focus(); } openWin(); window.focus()
康熙巡幸归化城(续一) |
11/29/2011 添加人:admin 点击数:次
|
康 熙巡幸归化城(续一) 刘建禄
白塔耸光 晓霜气和 ——康熙在白塔之前驻跸一日 经过一段时间的周密准备后,1696年九月十九日,康熙在三位皇子随驾和众多文武大臣扈从下,亲统八旗禁卫二千余人,离开京城,先后经昌平、怀来、宣化、张家口,进入察哈尔部。再经该部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今乌兰察布市境内),于十月十二日立冬日到达土默特境,“驻跸于白塔之前”。康熙对白塔所在的古丰州城早有耳闻,上文提到的小召康熙敕建平叛碑文一开始写道: 朕惟归化城为古丰州地,山环水互,夙称胜境。 丰州城为辽代所建,遗址距今呼和浩特市区东40里,是辽西南地区政治、军事和宗教中心。丰州城北为大青山,东为蛮汉山,西南和西面为坦荡平原,时称丰州滩。大黑河、小黑河从滩中流过,注入黄河。城内北部偏西建有“大明寺”,元代改名“宣教寺”。寺中北院建有白塔,用以存放众多“华严经卷”。白塔的正式名称为万部华严经塔。白塔总高55.5米,基座呈莲花状,周长56米,塔身高43米,八角七层,呈楼阁形,给人以雄伟庄严之感。晴日阳光照耀下,白塔反射出耀眼的光芒。“白塔耸光”,是古代呼和浩特“八景”之一。塔内周壁有许多金、元、明代的题记,除汉文外,还有蒙文、维吾尔文等。元末明初,丰州城及宣教寺均已被毁,而白塔劫难逃生,至今保存完好。 辽金元时期,这里曾进行过农业开发。元初官员刘秉忠在其《过丰州诗》中有“山边弥弥水西流,夹岸离离禾黍稠”的描写。元末农田荒芜。明末,土默特部首领阿拉坦汗将丰州滩改名土默川,鉴于明廷多次拒绝通贡互市、“以牛羊易粟豆”的要求,下决心开发土默川。他“悬书穹庐外”,广泛招纳边内汉民,允许他们建房定居,垦荒种地,到清入关前已“开云内、丰州地万顷,连村数百,耕田输粟”。 当康熙了解到“归化城商贾丛集”,“田谷既收,价亦甚贱”、“马驼甚多,其价亦贱”时,当即下令:“俟到归化城,扈从人员,应支十日口粮,可折价给发,令彼自买”,“官员侍卫兵丁,有欲借粮贩买马驼者,奏阅借给。”这一史料说明,当时土默川农业和畜牧业还是比较发达的。而康熙的这一决定,既减少了调运粮食之苦,又促进了当地粮食和牲畜销售,还能节省出巡开支,可谓用心良苦,一举多得。康熙还在这里吟成《塞外初冬》一诗: 阴山南去雁行多,渺渺沙原六御过。 报是初冬新律改,依然霜晓气暄和。 诗中“六御”同“六军”、“六师”一样,在古代都是指朝廷的军队。群雁南飞,晓霜满地,康熙率军经过这里,耳闻目睹了由于采取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措施后这里出现了“气暄和”的局面。从诗中可以清楚看出康熙的喜悦和满意之情。 加恩召庙 抚柔蒙古 ——康熙在小召驻跸三日 十月十三日,康熙由白塔起驾,前往归化城,于小召“寺前驻跸”。史载:“上自白塔往归化城,卤簿全设,副都统阿迪等,率官兵来迎。民间老少男妇,皆执香集路旁跪接”。奏称两土默特,过去赋役甚重,“圣祖尽行豁免,已六年矣。恩德高厚,每思一叩天颜,不意驾临荒野,愚氓得瞻天日”。民众中“进献驻马牛羊者不绝”,“鸡鸭鹅猪烹熟之后戴于首,再三求受”。 这些记载中虽有不少夸张之处和奉承之词,但也能从中看到当时迎驾盛况,说明康熙当时减免土默特蒙古以往过重赋役的政策,还是得人心的。 当时归化城的主要寺庙有大召、席力图召、小召等。大召兴建最早,由阿拉坦汗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建成,蒙语称“伊克召”,意为大召,因寺中供奉的释迦牟尼像由纯银铸成,又称“银佛寺”,万历皇帝赐名“弘慈寺”,清皇太极改名“无量寺”。席力图(锡埒图)召,由阿拉坦汗之子僧格都棱汗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建成,蒙语意为“法坐”,因阿拉坦汗之孙、达赖四世云丹嘉措在这里举行坐床典礼而得名;小召由阿拉坦汗另一个孙子俄木布洪台吉在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建成,蒙语称“巴嘎召”,意为小召。康熙选择在小召驻跸,是有其特殊考虑的。 起初,归化城掌印札萨克达喇嘛、大召伊拉古克三呼图克图(藏语,意为活佛)宗教地位最高。康熙在乌兰布通大战期间,为取得对平定噶尔丹叛乱战争宗教上的优势,曾委派伊拉古克三进行宗教宣传,但他却背叛清廷,投靠了噶尔丹。康熙查明事实后,开始重用来自茂明安部(与科尔沁部同出一祖)且忠于清廷的小召托音呼图克图二世。1691年多伦诺尔会盟期间,康熙给予托音二世与外蒙古哲布尊丹巴一世相同的礼遇。会盟后,托音二世奉康熙之命,赴漠南蒙古各部弘宣佛法,赴西藏联络班禅五世,并了解到西藏达赖五世已病逝,摄政王却“秘不发丧”的内部情况(席力图召喇嘛为赴藏副使),使清廷揭穿噶尔丹叛乱所持“奉达赖喇嘛之教”的谎言,宗教宣传上转为主动,托音二世因此深受康熙嘉许。1696年春,托音二世又随康熙出中路亲征噶尔丹,积极出谋划策,进行宗教宣传,为清军取胜起到特殊作用。康熙于十月十三日至十五日在小召驻跸三日,参加了为他举行的“皇图永固、圣寿无疆”诵经法会,并与托音二世“商谈政务”,“日间亦带在身边”,可谓亲密无间。托音二世乘陪康熙到各主要召庙拈香礼佛之际,请示修缮归化城各召和兴建新召,康熙一一允许。 康熙离开小召前,赏赐了大量御用物品。康熙敕建平叛碑文中这样写道:朕“于寺前驻跸,见其殿宇弘丽,法相庄严,命悬设宝幡,并以朕所御甲胄,弓、矢、櫜鞬留置寺中”。 实际上,康熙留给小召的御用物品,还有战袍、锦靴、腰刀、撒袋、鞍、辔等,以及虎皮座一、豹皮座二、金钱绣龙坐褥一、金线靠背一、金钱绣枕二。以后每年正月十五,小召内将这些物品陈列展出,这天称为“小召晾甲日”。 在小召驻跸期间,康熙还到历时两年刚刚修葺一新的席力图召参加诵经法会,并观看了傩舞(佛教迎神舞蹈)。应席力图四世所请,康熙赐此召汉名“延寿寺”,并赐席力图召《唐古特经》一部,《药王经》一部,还有珊瑚念珠、红珠宝石等物。康熙离开小召后,还在行宫中赐宴蒙古族上层贵族。他在《赐宴诸蒙古》一诗中写道: 羽林列队宴行宫,内外绥怀一体中。 霜仗辉煌明塞月,晴斿宛转卷边风。 人沾挏酒群情洽,乐和羌笳率舞同。 卉服绒裘无老幼,欢然尽识化钧公。 亲军列队,仪仗辉煌,旌旗风卷,可见场面之隆重;开怀畅饮,乐舞相伴,老幼互敬,可见宴会之欢乐。阅读此诗,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康熙这次来归化城前,曾两度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二十八年(1689年)南巡江浙,期间多次微服私访。康熙在归化城内,很可能还进行过微服私访,这从康熙巡幸归化城后,流传至今的一些传说可以推断出。其中有名的有两个: 一是传说康熙骑马到达大召之南,马蹄踏地,有泉涌出,水清而甘,四时不竭,民众建神祠于其上,上盖巨石作井眼,名为“御泉井”,被誉为“九边第一泉”,后来写成玉泉井,成为今天呼市玉泉区名称的由来。 二是传说康熙私访大召前戏楼兼酒楼的“得月楼”,就餐后所带银两不足,受到店主敲诈,堂倌儿刘三挺身解围,提出愿用自己一年工钱替客人付款。 康熙回京后感念刘三其德,召至京城,封官四品。以这一传说为内容的古画《月明楼》,再现了清初归化城大酒楼戏馆内风貌,110个人物刻画生动,被誉为塞外《清明上河图》,至今仍存在大召之内。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清廷正式委任托音二世为归化城札萨克达喇嘛,并特批内蒙古东部科尔沁十旗也为托音二世的化缘地。在清廷和僧俗信众支持下,他修葺了大召、扩建了小召和席力图召。康熙将大召改为“帝庙”,殿内设金铸“皇帝万岁”牌位,殿顶铺黄琉璃瓦,召内不再驻活佛,并赐小召汉名为“崇福寺”。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分别在小召、席力图召敕建御碑,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镌刻,上建六角碑亭护碑,以纪念平定噶尔丹的胜利,并对两寺平叛中的功绩予以表彰。从另一个角度讲,平叛纪念碑立在归化城,也说明归化城在平叛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由于清廷的大力倡导与支持,归化城喇嘛和信教人数日益增多,各大召庙又庙仓充盈,便纷纷兴建属庙。保存至今的五塔寺是小召属庙之一,位于今达茂旗的希日穆仁召(普会寺)是席力图召属庙之一。 完全可以说,康熙巡幸归化城后,直接促进了归化城召庙的兴建和发展,使得归化城又有“召城”之称。 (本文作者系内蒙古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