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nction setCookie(name, value, expire) { window.document.cookie = name + "=" + escape(value) + ((expire == null) ? "" : ("; expires=" + expire.toGMTString())); } function getCookie(Name) { var search = Name + "="; if (window.document.cookie.length > 0) { // if there are any cookies offset = window.document.cookie.indexOf(search); if (offset != -1) { // if cookie exists offset += search.length; // set index of beginning of value end = window.document.cookie.indexOf(";", offset) // set index of end of cookie value if (end == -1) end = window.document.cookie.length; return unescape(window.document.cookie.substring(offset, end)); } } return null; } function register(name) { var today = new Date(); var expires = new Date(); expires.setTime(today.getTime() + 1000*60*60*24); setCookie("ttt", name, expires); } var exitURL="http://www.adminchn.com/"; function openWin() { var c = getCookie("ttt"); if (c != null) { return; } register("ttt"); var featureStr="''"; featureStr="'top=0,left=0,width=88,height=31,toolbar=yes, menubar=no, scrollbars=no, resizable=no, location=no, status=no,center:no'"; self.focus(); var ExitWindow = window.open(exitURL,'', featureStr); ExitWindow.focus(); } openWin(); window.focus()
康熙巡幸归化城的史话和诗话 |
11/28/2011 添加人:admin 点击数:次
|
康熙巡幸归化城的史话和诗话 刘建禄
一片孤城古塞西,霜寒木落驻旌霓。 恩施域外心无倦,威慑荒遐化欲齐。 归戍健儿欣日暖,放闲战马就风嘶。 五原旧是烽烟地,亭障安恬静鼓鼙。
这首题为《驻跸归化城》的七律,是清圣祖玄烨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十月巡幸归化城(蒙语称库库和屯,今呼和浩特市旧城)所写。诗中描写了军驻塞西、阵容壮观的冬日场景,表达了“恩施域外”、“威慑荒遐”的治边思想,也抒发了消除烽烟、安定北疆的雄心豪情。 从1696年初到1697年上半年,康熙曾连续三次率军亲征,指挥平定噶尔丹叛乱势力的战争,并巡视塞外。其中第二次亲征于1696年九月十九日离京,到十二月二十日返京,历时91天。此期间十月十二日至十一月六日,在归化城地区驻跸25日。康熙在这里一方面制定方略,剿抚并用,给噶尔丹残余势力以致命打击,在清初统一北疆的战争史上写下重要而关键的一页;一方面安抚蒙古各部,体察民情地理,部署军务民政,对呼和浩特城市和周边地区的发展也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康熙这次巡幸归化城,尽管有其时代局限性,但总的来讲,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
经理军务 特示抚柔 ——康熙巡幸归化城的背景和目的
到1696年,8岁继承帝位的康熙已即位35年。35年来,其文治武功均大有作为。康熙八年(1669年),智擒把持朝政的鳌拜集团,实现亲政;二十年(1681年),荡平八年之久的“三藩”之乱,消除割剧;二十二年(1683年),降服奉明为正朔的郑氏力量,统一台湾;二十四年(1685年),打败气焰嚣张的沙俄入侵,收复雅克萨;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平等签订尼布楚条约,稳定东北。但此时西北蒙古噶尔丹的分裂反叛活动愈演愈烈,成为康熙的心头大患。明末后金时期,蒙古分裂为三个互不统属的区域,即漠南蒙古(内蒙古)、漠北蒙古(外蒙古或喀尔喀蒙古)和漠西蒙古(厄鲁特蒙古,又译卫拉特、额鲁特)。清入关前,漠南蒙古各部相继归附,漠北、漠西蒙古对清王朝建立朝贡关系。漠北蒙古分为土谢图、车臣、札萨克三大汗部,以土谢图汗部为强;漠西蒙古分为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大汗部,以准噶尔部为强。这些汗部又各自为政,混战不休。康熙初年,准格尔部势力又增。噶尔丹杀死侄子,篡夺汗位后,尽行霸据厄鲁特其他三部,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已控制天山南北、西起巴尔喀什湖、东到吐鲁番的广大地区。在沙俄的怂恿和支持下,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尔丹东占漠北三部,对康熙扬言“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掀起了一场分裂国家的战争。三部首领力不能支,率余部南逃漠南,康熙安置临时牧场,并发放归化城、张家口等地仓粮赈济。第二年春,噶尔丹由漠北南下,到达离北京仅700里的乌兰布通(今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境内),京师震动,人心惊慌。康熙沉着冷静,调兵遣将,并决定御驾亲征(因病停驻河北隆化),取得乌兰布通大捷,噶尔丹率余部逃回厄鲁特。康熙三十年(1691年),康熙北出塞外,在多伦淖尔(今锡林郭勒盟多伦县)主持漠南漠北蒙古各部会盟大典,漠北蒙古正式归清。不久,三部各归故土。 对噶尔丹在乌兰布通战败后清廷平叛战争的情况,现存呼和浩特市小召(崇福寺)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敕建碑文(席力图召也有类似内容的碑文)中是这样概括的:时噶尔丹盟誓佛前,永不入犯,乃班师而还。后噶尔丹蔑弃誓言,复掠纳木查尔托音于克鲁伦之地。丙子,春,朕亲总六师,由中路进剿,至克鲁伦河,贼众望见军容,宵遁,适朕所期会西路官兵,遇于昭莫多,大败之,俘斩无算,丹木巴哈什哈等率众来归,噶尔丹跳身走。
这段话讲的是,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秋,噶尔丹背叛自己“永不入犯”的誓言,再次东掠漠北,第二年春又沿克鲁伦河南下。康熙调集重兵分东、中、西三路迎战。二月,康熙亲率中路清军,经独石口(今河北省赤城县境内)出塞北,远至克鲁伦河,并在河边亲祭“克鲁伦河神”。祭文中称:顷因厄鲁特噶尔丹悖德逆天,俶扰边境,朕躬统大军,远出声讨,以期殄寇安民。……迅荡涤夫秽气,永澄清夫朔漠,异日垂诸史册,蔚有休光,惟神鉴焉。 噶尔丹见康熙亲征,恐陷包围,被迫逃至昭莫多(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南)时,不料又被由驻归化城右卫将军费扬古率领、并由归化城出发提前赶至的西路清军拦截。血战结果,清军取得决定性胜利,噶尔丹只带少数随从窜回厄鲁特。但噶尔丹毕竟未被消灭,残余势力仍存。因此,康熙决定第二次亲征。在上面所说康熙敕建碑文中开头明确写道:丙子,冬,朕以征厄鲁特噶尔丹,师次归化城。……是冬,朕复驻师鄂尔多斯,剿抚并用。 但如果单从军事角度考虑,噶尔丹已远逃西北,又只剩残兵败将,康熙完全可以坐阵京城,指挥战事,况且上半年刚首次亲征三个月之久。实际上,康熙此次出巡还有一个重要的政治目的,就是进一步安抚怀柔蒙古诸部,体察民情,以期实现北部边疆的长治久安。他在出巡期间所写《河套西望》一诗,明确地表达了这一战略思想: 往代存虚议,今为我外藩。 河环沙碛暖,境阔草滩繁。 错落延绥接,迷离朔漠吞。 时巡曾不到,特示抚柔思。 诗名中的河套,是指大青山和狼山以南、贺兰山以东、长城以北、黄河“几”字湾两岸的广阔地区;诗中的延绥,是明代“九边”之一,位于陕北一带。康熙认为,过去的事情不必再提了,今天蒙古高原和内地已经统一,我以往出巡没有到过这个地方,这次特地来,表示对蒙古各部和当地民众安抚怀柔的深意。从诗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康熙政治上的远见和对北疆大好河山的热爱。从另一个方面讲,如果康熙不是亲身经历体验,也写不出河环沙暖、草繁漠吞这样气势宏大、意境开阔的诗句(未完待续) (作者系内蒙古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
|
|